原标题:在这里 郭沫若十天写下历史剧《屈原》
游览于渝中区七星岗的老街当中,每一步都踏上了历史的痕迹。顺着放牛巷来到马蹄街,走进街旁小巷的一个雕花水泥拱门,那里便是久负盛名的天官府8号。
1938年至1945年期间,天官府8号的两栋三层小楼,作为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暨文化工作委员会(后简称“第三厅”和“文工会”)的办公所在地以及郭沫若居所,见证了中国战时的文化繁荣。正是在这里,郭沫若仅用时十天,就完成了五幕历史话剧《屈原》的创作。
3月25日,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从渝中区了解到,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天官府8号在经过1年修缮、3年策展之后,于日前试开馆,并将在今夏正式开馆。市民游客目前可前来参观,在“郭沫若旧居”了解抗战文化历史。
“郭沫若旧居”重新焕发昔日光彩
在第二次国共合作背景下成立的第三厅(1938年-1940年)和文工会(1940年-1945年),隶属于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是抗战时期唯一有中国**人加入的政府文化机构。几年之间,著名作家沈雁冰、老舍,教育家陶行知,历史学家邓初民、翦伯赞,自然科学家卢于道……这些在中国近代史上赫赫有名的大家们,都曾是这栋小楼的常客。
1938年10月,武汉失守。国民政府于当年年底迁至重庆,第三厅也随之迁至天官府8号办公。
来到完成修缮工作的天官府8号,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这座修建于上世纪30年代,名为“天庐”的主副两栋三层楼。两栋楼均为中西结合的砖木结构建筑,建筑主体为中式传统歇山式大屋顶,建筑立面加设拱窗及西式外廊,为典型的“外廊式”中西合璧建筑装饰风格,建筑面积600平方米。
重庆母城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文旅推广部负责人杨路介绍,目前展出的一楼当中,共有一个序厅和两个专题厅。序厅当中,郭沫若的雕像位于展厅正中央,再现了一代文化巨子的风采。两个专题厅通过文图、实物、场景展示等方式,讲述了郭沫若与文化抗战、第三厅与文工会领导下的战时文化繁荣的历史故事。
杨路介绍,2013年,天官府8号的第三厅与文工会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了重现老建筑的风采,经过专家论证,渝中区政府于2015年对其采取“修旧如旧”的方式进行恢复性修缮,让旧址重新焕发昔日光彩。
竣工后,天官府8号于2017年开始进入到策展工作阶段。三年多的时间里,通过包括走访郭沫若后人、相关历史专家,历经三次策展版本修改,最终呈现出如今的“4.0版本”展厅。
在未来,天官府8号或将开放上层区域,力争还原第三厅与文工会在当时的工作场景。
这里汇集文化精英鼓舞国民抗战
来到第一个专题厅,便走进了郭沫若与文化抗战的历史。1938年12月从日本来到重庆后,身为第三厅厅长的郭沫若汇集文化界精英,组织文艺队伍,深入战区慰劳;举办大型抗日宣传征募活动,在前线与后方双向展开抗日宣传,极大地鼓舞了国民抗战的情绪。
随着抗战时局的变化,**当局对第三厅的工作从支持转变为阻挠。针对阻挠,1940年8月,郭沫若带领第三厅全体人员集体辞职。9月,国民政府撤销第三厅,改设文工会,将第三厅全体人员转入文工会,郭沫若任主任。天官府8号继而成为郭沫若领导下的文工会从事抗日救亡工作的重要处所和住所,即今郭沫若旧居。
在展厅当中,有一块多媒体互动大屏。展示的画面,便是1940年11月7日“文化工作委员会成立招待会”来宾签名轴。签名轴上,完整签名的有327人,签名无法辨认的有9人,名字不完整的有29人,总数为365人。其中就包括周恩来、郭沫若、阳瀚笙、老舍、邓初民等在中国近代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的人物。
此后,该签名轴一直挂在天官府8号的客厅墙上,陪伴人们度过了近四年的艰难岁月。如今,这幅约两米长的签名轴作为镇馆之宝,收藏于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
杨路介绍,展厅当中这幅投影在幕布上的签名轴,游客可通过点击签名轴上闪烁的签名,了解其中十余位重要人物的生平。
1945年,抗战胜利前夕,各党派团体对**的联合政府主张给予支持,郭沫若、老舍、冰心、巴金、沈钧儒等文化界312名著名人士联名发表《对时局进言》,由于与**主张针锋相对,这一举动惹恼了**当局,随后文工会于1945年3月30日解散。
郭沫若在此完成话剧《屈原》创作
在第二个专题厅,讲述了第三厅与文工会领导下战时文化的繁荣历史。进步的文化人士不畏政治高压、经济困难、资料匮乏,在中国**的领导下,创造了多种斗争形式,或著书立说,或讲学论争,或从事文学艺术创作。他们高举抗日爱国民主大旗,在学术研究、报刊、话剧、电影、美术、诗歌等多个领域留下了大量的经典作品,向灾难中的中国发出“狮子般的吼声”。
其中,在话剧领域,“雾季公演”创造了重庆话剧运动,开创了中国话剧史的黄金时代。郭沫若于1941年创作的五幕历史话剧《屈原》,便是“雾季公演”时期的作品。
当时,中国大片国土沦丧,而**政府既用重兵封锁延安的八路军,又对叶挺率领的江南新四军横加罪名包围剿灭。在这一历史背景下,郭沫若于1942年1月2日至11日,仅用10天时间,便在天官府8号完成了《屈原》的创作。
1942年4月3日,《屈原》在重庆国泰大戏院公演,万人空巷,观者如山。首演成功的庆功宴,便在天官府8号的大厅里进行。在《屈原》公演17天里,卖出32000张票,有人甚至从成都、贵阳和桂林赶来看戏。《新华日报》称:“上座之佳,空前未有。”
“你劈吧,劈吧,劈吧!把这比铁还坚固的黑暗,劈开,劈开,劈开!”在展厅之中,便有《屈原》中《雷电颂》的场景复原展示。看着屈原侧头沉思的雕像,听着慷慨激昂的独白,便能产生强烈的共鸣。
“《屈原》公演之后,街头巷陌的百姓都在背诵这段台词。”杨路说,当时正值重庆大轰炸时期,这样激励人心的台词,也鼓舞着众人。大家期望用雷电的力量,劈开令人痛恨的黑暗,进而去追逐光明。
据了解,在20世纪40年代初,郭沫若创作了历史话剧《棠棣之花》《屈原》《虎符》《高渐离》《孔雀胆》《南冠草》,成为了中国现代话剧的经典。重庆也在整个“雾季公演”时期,成为剧作家的丰产地。
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 王梓涵 摄影 甘侠义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举报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