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星空旅游网!
2020
12/14
14:00
你的位置:首页 > 旅游攻略

焉支山,如何成为让匈奴哭泣的兵家必争之地?

原标题:焉支山,如何成为让匈奴哭泣的兵家必争之地?

-这 是 自 驾 地 理 的 第 365 篇 原 创 主 文-

一首无限哀婉的《匈奴歌》:“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在不经意间,让我的思绪穿越了时间和空间,来到这遥远的焉支山

雪为焉支山增添了一分静谧,图@山丹外事旅游网

汉武帝时期,卫青、霍去病带兵击退匈奴,夺取了焉支、祁连二山时,由侵略者转变为被侵略者的匈奴发出无可奈何的悲叹。

我之所以第一个念头会想起焉支山,就是因为这里是“水草茂盛,宜畜牧”的天然牧场,早在两千多年前就以“天下名山”载入了史册。

焉支山这么美,失去它会心碎,摄影@何厚华

那么,焉支山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

一、养马屯兵的要地

作为祁连山的一脉,焉支山却又是独立的山脉,它坐落在河西走廊峰腰地带的甘(张掖)凉(武威)交界处。

祁连牛心山,一山揽尽四季之景,摄影@5558202

出山丹县城东南30多公里,就能看到前方并不高耸的焉支山,向左拐去再过跌老鸹河,走约12公里就到了山脚下。

要说焉支山这个名字的来由,这事要从匈奴时期说起。在其他文献中,这座山还有“燕支”“删丹”等不同称呼。

要么成为名山,要么成为两县交界,制图@《中国自驾地理》

据说匈奴单于的妻子“阏氏”,就是来自这一带,其音译又似“焉支”,故而得此名。

不过说起来“焉支”的发音,像极了“胭脂”,这里就要提到一种植物——红蓝花,古代妇女使用的化妆品中一味重要的原材料(常说的“胭脂”真就是源于焉支呢)

现代的胭脂盒

焉支山的西北边属非季风气候区,在这里生存的人一辈子都见不到海,生活都要看老天脸色。

中国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界线: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制图@《中国自驾地理》

一到干旱、牧草干枯的年份,马背上的游牧民族喂不饱肚子,就只能拿起手上割草的弯刀,奔向季风区的种田人,当上了规模就成为了战争。

俗话说:“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被欺负的汉武帝欲联合大月氏共击匈奴,图为莫高窟第323窟,张骞出使西域

这些游牧民族让当时的统治者头痛不已,毕竟他们“四条腿”跑得溜,而且会远程攻击,关键是还箭无虚发。

于是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干脆筑起了长城,这样他们就跑不过来了。

山丹汉明长城,图@山丹政府网

千百年来,北方各游牧民族消消长长,籍贯也都换了好几个,唯一不变的是他们始终以游牧为主,总是惦记着东南面这一块香馍馍。

直到汉武帝时期,汉族出了一位神将霍去病,在一场河西之战中,率兵杀过焉支山,将匈奴赶到祁连山外。

两次河西之战使大汉王朝完全占据了河西走廊打开了通往西域的道路,制图@《中国自驾地理》

此战之后,年轻的霍去病站在祁连山麓,耳边吹拂着暖暖的春夏和风,眼前看的是百花齐放、绵延的峰峦,然而微风美景却打动不了他的心。

他在忧愁着,匈奴倚仗的就是骑兵优势,怎么样才能克敌制胜?

酒泉霍去病雕像,摄影@Seeteufel

没过多久他就解决了这个难题,那就是在焉支山营建军马场,有了自己的骑兵,匈奴的骑射就构不成威胁。

西汉时期的彩绘兵马俑,摄影@David Schroeter

军马场夹在祁连、焉支两山之间,控扼河西走廊咽喉要塞,正是用兵之地,就相当于北方边境的定海神针。

汉朝灭亡之后,这个地方因战乱时兴时废,就像是朝代兴衰的晴雨表,国力强盛则军马场兴,军马场衰则国家动荡不安。

今天的山丹军马场,图@山丹政府网

在汉代这种尚马的习俗下,马在各种场合被神化和奉颂,那时候盛行车马冥器随葬,视马为财富的象征。

在1969那个备战备荒的年代,武威雷台就出土了一件罕见的铜奔马,这就是“马踏飞燕”

铜奔马说不定能载我们回到那个“大风起兮云飞扬”的大汉王朝,摄影@Michael Gunther

这匹马作疾速奔驰状,脚踏一飞鸟,微偏一侧的头高昂着,仿佛在说:“来追我呀!”

在新中国成立之后,这天然的草场、丰盛的水源,被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完整无缺地接收下来,从那时起,古老的军马场成了人民军队的养马基地。

(山丹马场分为总、一、二、三、四这五个场,一般游人去的是景色最美的一场,在这里还能欣赏到一条幽深的奇妙峡谷,名为“窟窿峡”,制图@《中国自驾地理》)

二、战略要塞焉支山

从地理构造上看,焉支山属于高山地貌,就像一个横卧在走廊中的巨人,绵延70多公里,呈近东西向。

远眺焉支山,摄影@zxcvbnmlkas

它的南坡不如北坡平缓,天然林木茂盛,西北坡也比较平缓,四周多山前冲积扇。

焉支山的南端与祁连山相望,它们之间有辽阔的大草滩,是“丝绸之路”上的枢纽,形成了四通八达的交通。

甘肃的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外往来的通道是贯通中西方文明的桥梁,制图@《中国自驾地理》

北端与龙首山南支相对峙,形成了河西走廊地势高峻狭窄的蜂腰地,千百年来,锁控着河西走廊的北路,至今峡口镇仍留有明嘉靖年间镌刻的“锁控金川”几个大字,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想不出这能拨动心弦的扁都口竟被古人称为险关要隘,摄影@VIP读者·四季藏香

峡口古镇的城郭早已消逝在历史长河里,如今只剩城中心那成为标志性建筑的过街楼子,图@山丹外事旅游网

历代群雄出师甘凉道、扁都口挥戈角逐,这里都是军事要塞,它与马营大草滩、大斗拔谷、八卦营子等古今战场形成了一个坚固的防御体系。

在唐朝时,唐玄宗李隆基在位时封祀天下名山,他把焉支山视为雄镇甘凉的神山。于是就封其山神为宁济公,并在南坡悬崖建起了宁济公祠,还请了当时的文豪杨炎撰写了《大唐燕支山宁济公祠堂碑》:“亚旅师氏,旌头拏牙,金鼓七校,车徒十万......大阅兵于山外”

文章写得虽有些夸张,但以焉支山的地理地势来说,这里的军事防务重要性可想而知。

后来宁济公祠经多次改建成为现在的钟山寺,摄影@梁振源

三、史上第一届世博会开幕

2010年,上海成功举办了第41届世界博览会,让世界更加充分地了解新时代的中国,同时也加速了我国经济的市场化和开放化。

上海世博会中国馆,摄影@凌智(Suzuki)

自从英国工业改革以后,为了展示其国度的昌盛和强大,于1851年举行了号称世界上第一届世界博览会

万国工业博览会一景,图@J.McNeven

然而他们不知道的是,在千年前我国就举办过一次万国博览会。这一盛会之所以鲜为人知,是因为举办者就是历史记载中,暴虐无道的隋炀帝

在《隋书·帝纪》中有一段这样的记载:“上御观风行殿,盛陈文物,奏九部乐,设鱼龙曼延,宴高昌王、吐屯设于殿上,以宠异之,其蛮夷陪列者三十余国。”

曾立志“秦皇汉武之功”的年轻帝王,率领着同他一样年少的帝国,随带文武百官、嫔妃等十余万人,浩浩荡荡从京城出发一路向西...

焉支山国博故里,摄影@zxcvbnmlkas

在这次西巡中,隋炀帝征服了吐谷浑余部,之后仙头王归顺隋朝。意气风发的他,心里想着要向西域彰显国威,顺便巩固河西走廊的战略地位。

当隋炀帝穿越祁连山扁都口到达焉支山时,山下的花儿开得正艳,那一场盛会就是在可容纳数百人的观风行殿举行。

万国博览会图,隋炀帝在这参禅天地,谒见西域二十七国使臣,图@山丹政府网

那为什么要在这偏远的焉支山,举办这样一场盛会呢?

估计是由于比起其他地方,焉支山显然凉爽得多,全境属大陆性高原高寒半湿润气候,夏季日均气温17到20度左右,说白了就是个天然的“中央空调”。

山清水秀,自然风光旖旎多姿,图@山丹政府网

再加上山上林木茂盛,山顶白雪皑皑,每当春夏季节,山花遍野、争妍斗艳,直到清初仍然是“林壑茂美,最宜畜牧,药草尤蕃”(乾隆年间《永昌县志》)。

正所谓“山不在高,有仙则灵”,焉支山就是如此。它能在两千多年前就已载入史册,不仅是因为地势险要,景色宜人,还与历史上诸多事件、人物、古迹有着相互依存的关系。

或许只有当你真正走进焉支山,从南到北、从东到西,才能感受它远超于那些简单而又有限的文献资料的地理意义和文化内涵。

途经焉支山的自驾手绘地图,制作@《中国自驾地理》

来源/公号:中国自驾地理

更多自驾资讯与交流,关注搜狐号“中国自驾地理”。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来自于网络收集,著作权属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admin#shaoqun.com(#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