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重庆珍档 | 璧山皂桷坡?其实人家有个高大上的名字:挂榜山
图片来源于网络
重庆日报消息,每当夜幕低垂,有一处引人注目的地标建筑,闪烁在万家灯火的璧城上空——那就是挂榜山上的电视塔。无论你走到璧城的哪一个角落,这颗“定海神针”都会击中你的视野,让迷失方向的人很快弄清自己的方位。
挂榜山?其实就是大家都熟知的皂桷坡或电视塔公园啦。我且说说它的前世今生吧。
按《清嘉庆璧山县志·城池》所记,“自元时兵燹后,璧邑蓬蒿满地,江西余干县进士张本,明成化间来任璧山知县,披荆伐棘,创建城垣,祀入名宦祠。”这就是秀湖公园天子桥西岸的第一块浮雕“张本筑城”的由来。最早的县城“旧系土城,明成化,知县张本砌石城,高一丈五尺,周三里八分,计六百八十四丈。城内三街六巷,门五:东曰迎恩,又一曰小东门,西曰临高,南曰拱秀,北曰演武,明末圯。”由“周三里八分,计六百八十四丈”可知,最早的县城小如弹丸,由3条街、6条巷子组成。城门有5个,东边叫迎恩门,又叫小东门,西边叫临高门,北边叫演武门,南边叫拱秀门。其东、南两面,以璧南河和小河沟为城池,西面背倚五峰山,即烈士陵园和老璧中后祠城。城南小河沟与璧南河交汇处叫文笔嘴。
《乾隆·璧山县志(山川)》的记载是:“挂榜山,城南一山,当泽宫之右,辽望若屏,俗呼为挂榜山。”所谓城南,即是拱秀门一带。泽宫古指“习射选士之处”,后指学宫,即学校。县志中所说的泽宫据说在文笔嘴附近。而由拱秀门南出,泽宫之右为挂榜山,即是今天的皂桷坡。
“挂榜”一词由古代科举考试而来,本意为张榜公布。清道光年间,璧山翰林王倬曾撰联镌刻于魁星楼上,称颂璧山形胜。其联曰:“剑壁重重,四面山悬龙虎榜;油溪泼泼,一条水入凤凰池。”“四面山悬龙虎榜”与挂榜山得名十分贴切。魁星楼位于文笔嘴旁,璧山酱园厂附近,后来拆除,老璧山人有记忆。
挂榜山得名与璧山自古崇尚科举有很大关系。璧山在宋代产生了冯时行、蒲国宝两位状元。清代巴县诗人龙为霖有诗曰:“有宋多才子,比肩两鼎元。江山不曾改,红杏尚依垣。”由此,璧山的许多地名和建筑便与状元和科举扯上了关系。如璧山东出遥遥相对的缙云金剑山脉有“状元峰”“笔架山”,璧南河南街处有“文笔嘴”,县城各处还分别建有魁星楼、文庙、状元碑、状元坊、文风桥、文风塔等古迹,还有许多志录在册的进士、举人和名流乡贤。仅以挂榜山之得名,可窥见“儒雅璧山”的文脉渊源。
嘉庆十二年,璧山举人陈本谟邀好友登临挂榜山,并吟诗一首《秋日同邓良轩登挂榜山即事》:“何处寻芳逸兴多,相携南郭步山阿。峰排天外凌仙境,路转江头听儒歌。俯瞰笔锋参变化,遥窥马迹羡嵯峨。邓林老气横秋色,应许鹪鹩寄一柯。”同治年间,璧山秀才连俊也在《璧山竹枝词》里写过挂榜山:“文笔锋头结翠鬟,乾峰塔上长苔斑。两枝好笔无依靠,画出城南挂榜山。”
然而,挂榜山这样儒雅的名字,渐渐被人遗忘,后来变成了皂桷坡这样俚俗的名字,笔者猜测是由于战乱,外来人不知当地历史典故,故而将长有皂桷树的山坡呼为“皂桷坡”了。
就是这个皂桷坡,东临璧南河,与金剑山遥遥相对,北峙五峰山(今称凤凰山),西眺云雾山,南望茅莱山。在古代璧城,它高居城外,俯视城邑,是夺城或护城要地。今天,它地处老城,是新城、老城的衔接带。山下有文风桥、文风小学和正则中学。抗战时著名美术教育家吕凤子创建的正则艺专,解放后由四川省政府创办为璧山师范学校。该校为璧山培养了一批批教育和文化、艺术人才,他们是“儒雅璧山”的传薪人。上世纪80年代,笔者就读于璧山师范,那时的皂桷坡,山前坡后,琴声悠扬,书声琅琅,是这个小县城最亮丽的风景。
电视塔公园就建在挂榜山上,这是璧山人建的第一座公园,并以此为发端,开启了璧山“田园都市”的城市建设理念。
笑雨
原标题:挂榜山的前世今生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举报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