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日本惦记90年,当铁开采60年!“中国王牌”最大危机还在后面
作者| 猫哥
来源| 大猫财经
01
1926年底,刚刚成立不久的德国汉莎航空想要开通一条从柏林经由中亚到北京、上海的航线,但是德国人对中国不太熟,于是找到了瑞典人斯文·赫定,想让他来做航路的气象探险。
这个发现了楼兰古国的著名探险家很快就搞定了北洋政府,申请得到批准,但临出发,中国的学术界不干了。
那几年在中国大地上的探险队不少,来干嘛的大家心里也都有数,斯坦因盗走了敦煌遗书、文物一万多件,悄么声地被弄走的文物和资源数不胜数,损失都没法计算,这个全部由洋人组成的探险队能例外吗?
几经协商,最终方案由探险变成科考,并加入中国科学家。1927年5月科考队出发,由北大哲学系教授徐炳昶和斯文·赫定共同带队,28岁的北大地质系助教丁道衡也加入其中,他负责地质矿产调查和古生物研究。
△左一:丁道衡
7月2日,在经过现在内蒙古百灵庙西边的一片山时,丁道衡发现山上垒敖包用的一种黑色的石头很不寻常,登上山顶再看,丁道衡兴奋了:
“甫至山麓,即见铁砂矿矿砂沿沟处散布甚多,愈近矿砂愈富……愈上矿质愈纯,登高俯瞰,则南半壁皆为矿区”。
这是上好的铁矿啊,矿石露天,品质也很好,汇报给团长徐炳昶后,徐炳昶也很兴奋,说“这里就是一个北方的汉冶萍啊!”
汉冶萍,是大清朝留下的仅有的矿业。
埋藏在草原牧民敖包下的秘密,终于面世,这个“北方汉冶萍”就是白云鄂博,意为“富饶的神山”。
02
丁道衡在完成科考回京后,继续研究白云鄂博,在1933年的论文里面,他预估这里有3200万吨铁矿,这在当时绝对是一个富矿,当时他想,大青山有煤,白云鄂博有矿石,在包头建个钢铁公司,修个铁路连接起来,是个利在千秋的大好事。
由于要去德国留学,丁道衡就把带回来的矿石交给他北大地质系的同事何作霖继续研究。
1935年,何作霖的研究成果也公布了,在丁道衡提供的矿石样本中,他发现了两种细小的新矿物,命名为白云矿和鄂博矿,也就是后来的氟碳铈矿和独居石,这样,白云鄂博的稀土矿属性,也被挖掘出来了。
铁矿+稀土矿,这就不是日本人控制下的汉冶萍可比的了。
但是无论是北洋政府,还是南京政府,都没有太重视这个发现,认为跟湖北、安徽的矿没什么区别,倒是日本人很感兴趣。
1944年,日本控制下的华北开发公司台籍地质调查员黄春江,沿着丁道衡的足迹,对白云鄂博的铁矿进行过一次为期70天的调查,在确认了丁道衡和何作霖的发现之外,发现并划分了东矿体和西矿体,构建出了一个更加完整的白云鄂博矿。
之后日本又对白云鄂博进行了10多次调研,战败撤退时还带走了不少白云鄂博的样品矿石,日本人太知道白云鄂博的意义了。
03
南京政府不稀罕,日本人没来得及挖掘,白云鄂博就成为了一个闲置的矿山。
直到1949年的新中国的全国钢铁大会上,丁道衡和黄春江都建议过的在包头建厂的方案,终于被提上了议事日程。
很快,1950年完成了对白云鄂博的探矿,1954年完成了普查和详探,包钢正式挂牌了。到了1957年,已经被发现了30年的白云鄂博终于开始开采了。
但这个矿藏太丰富了,需要研究的东西太多,所以大家都是一边开采,一边搞科研。1957年,中苏科学院签了协议,共同研究白云鄂博,对白云鄂博研究期盼多年的何作霖作为中方队长,何作霖的学生张培善也加入到了考察队,来调查稀土矿。
△右一:张培善
张培善在对主矿调查的时候,发现了稀土铌钽矿物易解石,并且发现了富集带,这对于白云鄂博矿来讲,又是一个里程碑,白云鄂博矿区的范围继续扩大,从原来的16km延伸至32km以上。
后来,研究越来越深入,发现的矿石种类就越多。
在20世纪的50年里面,发现新矿物有10多种,进入21世纪,中日等国的科研机构又发现了5种新矿物,其中两个就是何作霖矿和张培善石。
04
说白云鄂博是一个超级矿山,一点也不为过:
● 这里有铁,这是最早发现的品种,也最早支持了建设;
● 这里有稀土,世界的稀土37%在中国,中国稀土83%在白云鄂博;
● 这里有铌,白云鄂博的铌氧化物占同类资源储量的71%,铌除了运用在钢铁,还可以用于超导材料、航空航天、原子能、电子、医疗等多个领域;
● 这里还有一种被忽视的放射性元素钍,近几年的核燃料新秀,经过中子轰击,可以得到铀-233,中国是世界第二大产钍的国家,白云鄂博占77%。
但就是这么一个超级矿山,利用率却很一般。
虽然白云鄂博开采有63年历史了了,但绝大多数时候,它一直被当做铁矿被开采,确切地说,是以铁矿的开采为主。
为啥呢?
因为铁矿开采的技术最成熟,而且那个时候钢铁是刚需,选矿顺序也是铁矿优先。稀土是好东西,但是最早开采出来也是卖矿石,利用很粗放,因为技术不行,咱们能提炼出稀土元素,已经是70年代的事情了。
这里面,还要穿插了一段日本人的故事。
因为白云鄂博一直炼铁炼钢,积累了几十年,就有了一个超级尾矿库,但是也是一直堆着矿渣,不知道有什么用。
70年代,已经从白云鄂博撤退30多年的日本,还惦记着这里,开出高价要买白云鄂博的矿渣。事情报道周总理那里,他要求调查,专家们搞了半天很难解释清楚,但依靠常识推论——日本不会让中国白捡便宜。后来高层指示,矿渣不卖。
日本人没买走,倒是促进了中国稀土提取、加工工艺的进步。
05
一晃几十年过去了。现在,大家都知道了稀土的重要性,而且被视为反制经济封锁的“中国王牌”,但客观来说,家里有矿是好事,但确实有点不太珍惜,先是当铁矿开采了63年,现在,这里除了不缺矿,其他啥都缺。
1、缺定价权。
凭借着资源优势,中国已经建立起完整的稀土产业链,但也只是完整而已。
以前,我们卖铁矿石,因为没有加工技术,所以处在行业价值链的最底端,原料卖出了白菜价,别人买回去加工一下再出口给我们,利润是原料销售的几十倍。
后来稀土生产工艺出来了,稀土成为高利润行业,大家又拼了命式地往这个行业里挤,生产门槛低了,产量就高了,2005年,全球97.54%的稀土都靠中国的供应。
结果泥沙俱下,白云鄂博这样的正规矿,还要和私挖乱采的小作坊竞争,价格一路走低。
为啥都是低端竞争?其实大家都希望向高端产业发展,但技术不给力,短板明显。
比如,我们稀土永磁电机,中低端基本上已经占领全球市场了,但是高端、精密、新型的产品还是在日德英美这些国家手里,缺稀土的日本已经开始研发仅含少量稀土元素的电机了,再比如汽油车尾气催化剂,巴斯夫、优美科、庄信万丰垄断了全球90%的市场份额。
还得追啊。
2、缺少再利用。
白云鄂博被当做铁矿开发了这么多年,尾矿库已经是非常重要的资源了,但尾矿的流失和浪费一直是个大问题。
2005年,中科院15位院士为白云鄂博矿的问题上书国务院,其中就有“稀土之父”徐光宪,这些院士提到了一些很重要的事情:
白云鄂博的铁已经采了40%,但是稀土、铌、钍的开采情况就是分不尽如人意了,稀土的利用率不到10%,但是损失率却达到了15%,而钍的利用率居然是0%,损失率达到26%,而且还有可能对包头和黄河造成放射性等三废污染,要再不采取措施,过35年将全部采完。
确实,再丰厚的家底,也架不住浪费。
而进入尾矿库之后,这些资源基本上就再次沉睡了,直到最近两年,大家才开始关注起尾矿的利用,但是尾矿的存在方式和主矿不同,所以选矿、萃取、加工的方式也不同,技术也一直亟待突破,不少工艺仍然在实验室阶段。
3、最大的问题还在技术。
现在大家只是对稀土产量多感到自豪,但是我们关于稀土的研究还是不够。
对稀土开采时代贡献最大的中科院,直到2020年1月,才开始筹建江西稀土研究院,包头虽然有包钢稀土研究院,但是转企后,变得越来越边缘化。
以前,“学好数理化,走遍全天下”,后来互联网成为正途,谁还愿意去学傻大黑粗、危险还不赚钱的矿业,一些矿业类的高校都争着摘帽子,红火的时候的,内蒙古和江西的高校还开设“稀土学院”,后来能保留下稀土专业都很难了。
即便是稀土研究院招考研究生,也只能跟冶金、材料等相关专业蹭研究方向。
2019年之后,大家对能源制衡“卡脖子”这事儿的认识更高了。
美国、日本的缺稀土,担心中国用稀土“卡脖子”;中国缺铌,也担心会不会被别人“卡脖子”;钍是前沿,大家都希望自己能用技术卡别人的脖子。
这些矿白云鄂博都有,现在急缺的就是高科技了。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