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星空旅游网!
2021
03/04
12:00
你的位置:首页 > 旅游攻略

温泉旅行或登山健行,你选哪个?十八世纪德国与自然交织的疗法

原标题:温泉旅行或登山健行,你选哪个?十八世纪德国与自然交织的疗法

爱好温泉的歌德

在德国,十六世纪的自然学家们时常讨论温泉、矿泉的价值,或是对身体哪个部位的哪种疾病有效等,到十九世纪也出现许多温泉论、温泉纪行著作,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例子就是歌德(1749-1832)。

德国有各种温泉地,有的自古就有,有的则是在中世纪、近代初期由王公贵族或修道院设立。到了歌德所处的十八后半至十九世纪,已演变成被大自然包围的优雅设施,也是菁英们的疗养、观光地。

歌德于1785-1823 年间,造访了波希米亚的温泉地,包括卡尔斯巴德(现今卡罗维瓦利)、弗朗兹巴德(现今弗朗齐歇克)、玛丽巴德(现今玛丽亚温泉市)、特普利策、艾格尔(Eger)等地,共计22 次,也曾停留于巴特皮尔蒙特、巴特滕施泰特、威斯巴登等地。

此外,他也积极协助设立威玛附近的巴特贝尔卡温泉,自己也常为了治疗丹毒、胃肠不适、心脏病等病症而去泡温泉,当然有时也是因政治家、官吏的工作感到疲惫,为了放松身心而去。这可从其与友人的书简中得知。

人们认为温泉有奇迹的力量,也有一些温泉地能吸引全欧洲的民众前来。举例来说,当歌德第一次来到卡尔斯巴德(现在捷克的卡罗维瓦利,位于布拉格以西,接近德国边境的山中)该地已是欧洲十分受欢迎的温泉乡。 1785 年,他曾写信给友人梅尔克:「仿佛是图林根的剧场突然被搬到波希米亚」。

现在同样属于捷克的玛丽亚温泉市,在现代欧洲也是极受欢迎的温泉观光地,据说饮泉所尤其美丽。插播一下题外话,歌德的情诗《玛丽亚温泉地的悲歌》

(Marienbader Elegie),即是七十三岁的歌德爱上在该温泉地遇见的十九岁少女乌尔丽克冯莱维佐(Ulrike von Levetzow)后,失恋所写下的诗作。

莱茵河上游东岸附近的巴登-巴登,也是自古至今的著名温泉地。该地由古罗马人开发,中世纪末期至近代初期时开始有王公贵族造访,到了约十八世纪便做为疗养地持续发展,十九世纪初则建造了豪华的宫廷风建筑。十九世纪至二十世纪间,知名政治家、作曲家、小说家、画家们也经常来访,这座温泉地已成为整个欧洲政治家、艺文人士们的外交、社交场所。该温泉泉质属于食盐泉,泉温偏高,一般认为对风湿及神经痛有疗效。

中世纪半开始在德国兴起的温泉热潮,与异教时代以来对水的治愈力、药效之信仰也有相关。大自然的水有冷水也有温水,但都是从地壳深处涌出,或是来自湖底矿物泥的大自然珍贵疗效。德国比其他国家更重视这种「自然的恩惠与人类产生有机的连结,能使我们恢复原本健康」的观念。

在歌德的《浮士德》第二部开头,身心俱疲的浮士德躺在繁花盛开、一片绿意盎然的优雅大地上,让飘在上方的妖精们疗愈身心。同样也是歌德的《亲和力》(DieWahlverwandtschaften, 1809)中,他将拉近、结合人与人关系的不可思议亲和力,比喻为物质与物质的结合与分离,并描写从石灰岩释出的碳酸气与水结合成矿泉,照顾了健康的人与病人。

基于这样的思考方式,十九世纪的德国除了温泉,还流行起自然疗法,在现代仍持续有替代医学、互补医学。这种疗法并不投药,而是以「用人体与生俱来的力量、治愈力使身体康复」的思考方式为基础,利用水、土、阳光、空气等的作用,搭配药草、饮食养生、体操、沐浴、改善呼吸及按摩的方式治愈身体。

在工业化与都市化的进展下,人们认为,远离自然的近代文明即是疾病与精神衰退的根源,为了对抗近代文明因而推举出自然疗法。许多知识分子都成为自然疗法的推崇者,据说采用这种自然疗法的疗养院,在十九世纪末的德国有 100 多间。

即使是现在,德国医疗的基本理念也不是「用药治愈」,而是「引出自然治愈力」。温泉理疗正是实现这种理念的方式,其效果也受日本政府肯定,长年以来都将温泉治疗纳入健康保险,可长期停留的温泉地(Kurort)总数也将近 400 处。但近年来因财政赤字,补助期间被缩短,也有保险无法给付的案例,情况似乎稍微有所改变。

登山的时代

十九世纪的德国,既是温泉热潮的时代,也是「登山一大发展期」。资产阶级虽然在政治上没有权力,但在文化、社会方面的存在感则越来越强,此时,他们也开始对高山有了强烈的憧憬。

近代以前,人们惧怕高山,认为山是恶魔的领域,因此若没必要不会接近或攀爬。到了十八世纪后半,因水晶探索热潮及狩猎阿尔卑斯山长鬃山羊等目的,入山的人逐渐增加。同时,以往不被视为调查、探索对象的山岳自然科学,也开始受到人们注意。

我想大家都知道,欧洲的阿尔卑斯山有着连绵的高山群,横跨法国、瑞士、德国、义大利。高峰登顶成为登山者的首要目标,1786 年,人类首度成功登顶海拔 4810 公尺的白朗峰。

十八世纪后半开始兴建山屋,提供登山者床、食物与急救工具。接着进入十九世纪,人们开始逐一攀登海拔 4000 公尺等级的高山。一些较富裕的英国人士,也带着佣人与向导结成大登山团爬山;瑞士的实业家或学者们,会基于做学问的目的挑战登顶;地质学家、冰河学家、测量技师、植物学家、画家等,也会在向导的带领下登山进行调查研究。

山域向导的收入开始增加后,人们更加积极投入这个产业,人数也逐渐增加。人们开始注意起负责登山用具、针对落石或雪崩的因应策略、路线规划等的登山向导,据说也有向导被雇用一整个季节。 1850-1865 年为阿尔卑斯山登山运动的黄金时期,尤其 1859 至 1865 年间以英国人为主,首度登顶成功的山多达六十八座。

不过德国人对于像英国人这种交由他人负责的登山方式并不感到满足,他们开始追求独力攀登、为了登山而登山,并蔚为风潮。因此十九世纪以后的德语圈,为了测试自己身体的能力,不靠向导的单独登山逐渐普及成为大众运动。

1869 年,成立了德国登山协会(Deutsher Wanderverband,现在是有七五万名会员,世界最大的登山协会)。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奥地利及义大利的登山者逐渐增加,这些国家虽然流行危险的攀岩极限运动,但也有许多人享受「登山健行」,不执着于登顶。

其实在德国,直到进入二十世纪之前,登山都是属于上流阶级、学者、大学教职人

员、文理中学教师、医师、高阶官员、律师等的运动,但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开始,劳工们也会在假日去攀登不太需要花费时间与金钱的中级山岳(海拔1000-2000 公尺等级)。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威玛共和时期,在市民间又重新掀起一股登山风潮,此时的装备、道具当然也有所改善,变得较易取得,有助于让登山更广泛地普及于各阶层。攀爬极度危险、死亡意外也多不胜数的高山被视为「与自然的搏斗、克服困难、挑战高度」,变成宣扬民族主义的工具,连媒体也会特别报导这般壮举。

现在当然已经没有「背负着国家威信登顶」这回事,但依旧有许多德国人的兴趣是登山,会特地申请休假前往南德或奥地利的阿尔卑斯山健行、露营。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来自于网络收集,著作权属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admin#shaoqun.com(#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