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字】:国内旅游
典型的上海民居
说到上海的民居,自然就想到石库门。石库门是最具上海特色的居民住宅。我国的普通邮票第23组《中国民居》中的上海民居图案采用的就是石库门建筑。中国**也诞生在望志路(今兴业路76号)一幢典型的石库门建筑中。
上海素享“万国建筑博览会”之美誉。外滩的马路一侧,一幢幢哥特式、罗马式、文艺复兴式、巴洛克式等中西合璧、风格迥异的巍峨大厦展示了建筑艺术的风采。同样,上海的近代住宅建筑也可谓洋洋大观、多姿多彩。漫步在大街小巷,细细品味这些上海的民居住宅,你会觉得那独具神韵的老房子也是一道道美不胜收的风景。
石库门住宅脱胎于中国传统的四合院。十九世纪后期,在上海开始出现用传统木结构加砖墙承重建造起来的住宅。由于这类民居的外门选用石料作门框,故称“石库门”。这种中西建筑艺术相融合的石库门作为建筑和文化的产物,在中国近代建筑史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它的出现是一种城市生活的必然。洋场风情的现代化生活,使庭院式大家庭传统生活模式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适合单身移民和小家庭居住的石库门弄堂文化。石库门里的“亭子间”、“客堂间”、“厢房”、“天井”以及“二房东”、“白相人嫂嫂”、“七十二家房客”等与石库门有关的名词成为老上海们温馨的记忆。
石库门建筑盛行于本世纪20年代,占据了当时民居的四分之三以上,至今还有近40%的申城市民居住在有一个多世纪历史的石库门中。
石库门多为砖木结构的二层楼房,坡型屋顶常带有老虎窗,红砖外墙,弄口有中国传统式牌楼。大门采用二扇实心黑漆木门,以木轴开转,常配有门环,进出发出的撞击声在古老的石库门弄堂里回响。门楣做成传统砖雕青瓦顶门头,外墙细部采用西洋建筑的雕花刻图。二楼有出挑的阳台,总体布局采用了欧洲联排式风格。现在,上海注意保存老的建筑,一些具有海派特色的石库门里弄被作为近代优秀建筑整组保存。
上海民居有“弄”的称法,其他城市的人甚至读不准这个词的音,其实,“弄”只是有别于街面房子的“胡同”的通称。早期的石库门大多叫弄、里,就是我们常说的“里弄”,又叫“弄堂”。弄堂常用弄、里、坊、村、公寓、别墅等名号,级别逐次提高。后几种又称为新式里弄,居住条件已明显优于早期的老式石库门,配有欧式壁炉、屋顶烟囱、通风口、大卫生间等。
新式里弄住宅出现于本世纪二十年代后期的租界内,总体上比石库门更接近欧洲近代住宅的建筑风格。建筑形式多为混合结构,注重使用功能。新式里弄外形别致整齐,装修精致舒适,室外弄道宽敞,楼前庭院葱绿,居住环境优美,有别于旧式石库门。
正面设大玻璃阳台,使房屋的通风采光条件更为良好;陕南村(原皇家花园,陕西南路151号),1930年由法国天主教会建造,抗日战争前该处全是外国人居住,由蝶式点状型四层住宅组成一个建筑群。
上海的民居除了弄堂外,大楼公寓式民居则体现了近代建筑艺术的高雅华丽,能反映上海城市风貌和建筑设计师的独具匠心。大楼公寓集中在当时的商业交通繁华路段,解放前多为中外高级职员居住。欣赏这样的建筑,犹如欣赏一件件艺术珍品。如淮海中路雁荡路上的永业大楼,采用四方攒顶和转角处的园形屋顶,形成了大楼独特的屋面轮廓线。如上海最早的外廊式公寓——淮海路上的武康大楼(东美特公寓),有特色的仿生建筑——武康路密丹公寓等等。这些大楼在现代化的建筑群中会显得矮小苍老,但它们所独有的沧桑感和贵族气却是高楼新贵们无法比拟的。
在上海的徐汇、卢湾、静安等区,有一些幽静的马路,两旁都为庭院深深的花园洋房。花园洋房兴起于三四十年代,主要满足官僚、外商、买办、实业家、艺术家等的居住需求。花园洋房是有着宽阔的草坪、绿树环绕的浪漫迷人的宅邸,许多以大理石雕像或喷泉为花园的中心,一些高级的洋房还建有网球场、游泳池,以显示宅邸的豪华。淮海路、新华路沿线路段花园洋房较多。这些住宅有法国式、西班牙式、挪威式、英国乡村别墅式等,舒适别致,色彩柔和,可谓千姿百态、高雅气派。虽然岁月流逝,但那无法掩饰的豪华、那若有所失的神秘,却令人感慨万分。
解放以后,政府新建了“一千零二户”和“二万户”住宅,1951年建造了上海乃至全国解放后的第一个工人新村——曹杨新村。但这些“火柴盒”式的“工房”构造简单,内部拥挤,只能解决市民居住的燃眉之急。市区的老房子也因人口稠密成为“新七十二家房客”。随着城市的逐步发展,上海民居已淡化地域概念,一个个环境优美、风格别致的居住小区雨后春笋般出现,世纪之交的上海民居更追求舒适性、美观化、绿化率,它为上海万国建筑博览会增添了现代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