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星空旅游网!
2021
02/03
12:01
你的位置:首页 > 旅游攻略

新加坡的Chinatown——牛车水

原标题:新加坡的Chinatown——牛车水

上靠谱的平台,找靠谱的工作,欢迎收看“外聘网”

要说新加坡最热闹的地方,除了滨海湾和乌节路,那一定非车牛水莫属了!

曾经的唐人街,如今的现代购物中心,这里聚集了新加坡最多的华人,也是游客必打卡的地标,更是大家梦寐以求想要入住的地方。

而“牛车水”这个奇异的名字也是华人在新加坡百年来艰辛奋斗的缩影。

名称由来

很多人疑惑,为什么新加坡华人区叫牛车水呢?

有下面三个说法:

1. 据说,在一个世纪以前,河水暴涨,淹没了邻近的大街小巷,居民们将水以牛dao车载走,所以就有人称这里为“牛车水”。

2. 当年这一带的居民曾经以牛车载来水清洗街道,因此就将这地方称为牛车水。

3. 在新加坡建立之初,这里还只是一片由当地土著居民生活的蛮荒之地。而1819年来自英国的莱福士爵士登陆后,新加坡便成为了英属殖民地。

1822年,随着越来越多的外来务工人员的涌入,新加坡也开启了近代发展的历史篇章。为了方便进行不同种族的管理,牛车水就成了最早期的华人聚集地,它北到新加坡河,西至新桥路、南到麦斯威尔路和克塔艾尔路,东至塞西尔街。

而因为当时没有自来水,所以每家每户就需要拉着牛车到安详山的史必灵路取水,而这儿就被逐渐称之为“牛车水”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

牛车水的重要地标:三大电影院

在牛车水影院文化的全盛期,有东方、大华、金华三间电影院鼎立,分别代表了邵氏、国泰与光艺三间电影公司,但如今就以大华戏院的建筑最为悠久。

大华戏院在1927年,由槟城出世的富商余东旋始建,原是上演粤剧的“天演大舞台”,是他所建造或拥有的戏院中规模最大的一间。

“天演大舞台”的戏院建筑是由著名的士旺和麦肯林公司设计,当时美轮美奂,绚丽夺目。戏院隔壁的南天酒楼建于1927年,是新加坡第一间设有电梯的华人酒店,而新加坡南洋学会也于1940年3月在此诞生。

另一座跟余东旋有关的建筑是大马路的余仁生大楼,除经营中药生意以外,早期也提供汇款服务。

牛车水最早的电影院其实应属1916年已经开业的华英戏院,地点当时被形容为大马路“牛车水尾”,原址应在1935年建成麦士威巴刹一处。这一带在1907年之前尚未开出麦士威路,近二十年是不少泡夜店的馋客爱来吃宵夜的地方。

华英的业主是来自马六甲的华侨孔天相,担任过孔教会董事,在卫理公会教堂参与布道,华英在二十年代转让给邵氏兄弟。邵氏1925年在上海成立了天一影片公司,拍了许多大受欢迎的电影。华英一度改称为南京戏院、重庆戏院,后来由光艺院线买下,1958年改建成金华戏院。

1921年创建的位于二马路的中华戏院颇有名气,创办人据说是祖籍福建的陈桂荣,1936年易名为东方戏院,日据时期称为东方剧场。

丹戎巴葛路尾在二十年代也开了一家欢乐园游乐场,除了京剧与潮音的表演以外,还有马来歌剧、印度幻术等,可说是多元文化。

电影业方面,新加坡在30年代开始上映有声中文电影,大坡小坡都能看到华语或粤语的影片,比如大坡在“南京”上映,小坡就在“中国”戏院上映。中国戏院即后来的光华戏院,1991年成为莱佛士酒店改建后的一部分。

新加坡《总汇新报》在1933年刊登的广告以“古香艳辞”来引发人们对邻座南天酒楼的遐想:潇潇风雨,吟尽楚江秋;遣怀无目,忆南天,有画楼;女绿男红,茶香酒洌,足涤万古愁……

南天大酒楼5楼在白天和夜晚有粤剧表演,天台的茶楼则表演京剧。新加坡的京剧泰斗潘月红,早期就在南天清唱。潘月红在上海出生,14岁来新,住在牛车水住,作为歌伶,除了固定薪水外主要靠茶客点唱来挣钱。除了上海人,新加坡懂得听京戏的主要都是福建人和福州人。

早期的新马华人,在文化与政治认同方面,正从“落叶归根” 过渡为“落地生根”。新马华人提倡马来亚文化,新加坡在1959年之前争取对于四大源流教育(英文、华文、马来文、淡米尔文)的平等对待。

珍珠巴刹的怀旧情缘

60年代的新加坡,大华戏院不远的珍珠巴刹曾是人们相亲和拍拖的地方,也是美食、购物的时尚之地。

如今的牛车水是现代购物中心、各色小贩和百年老店毗邻而居。南桥路(South Bridge Road)以西是珍珠坊、裕华国货、唐城坊等百货店,以东除了各式庙宇外,便是邻近滨海区的新兴商业区域。这里有新加坡最著名的寺庙,也有很多餐饮购物点,家庭便药有活络油及千里追风油最出名。

牛车水最令人兴奋的莫过于农历新年期间。届时,整个地区张灯结彩;各种小店、杂铺都装修一新,还有不少节日商品和风味小吃。牛车水旁边的丹戎巴葛(Tanjong Pagar)小区也值得一游。这里有众多的餐馆、酒吧、艺术画廊和纪念品商店。

随着时代的变迁,不仅是地标,不少华人文化也随着历史保留了下来。如今,许多的华人想去新加坡出国务工,这与早期的“下南洋”如出一辙,每个出国的人都希望能够靠勤劳致富,靠一双手在新加坡打拼一片天地。

外聘网欢迎各位看官的评论和留言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来自于网络收集,著作权属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admin#shaoqun.com(#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