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没去过“三江并流”?你可能错过了“半个地球”
没去过“三江并流”?你可能错过了“半个地球”
河谷与雪山
草原与冰川
热带与寒带
迥异的景观
其实可以近在咫尺
“三江并流”
是地质演化史上的奇观
距今5000万-2000万年前
印度板块朝东北方向运动
与亚欧板块发生碰撞
使得青藏高原快速隆起
其东部的陆块
被挤成诸多南北走向的皱褶大山
也就是鼎鼎大名的
横断山脉

横断山脉
金沙江、澜沧江、怒江
从青藏高原奔涌而下
沿着南北向的构造断裂线
快速下切
造就了平行排列的峡谷群
并逐渐成长为世界级的大河:
金沙江东拐
自四川宜宾化身 长江
横穿中国南方
奔流到东海

金沙江大拐弯
澜沧江向东南行去
流经老挝、缅甸、泰国、柬埔寨和越南
成为东南亚多国、多民族的母亲河
湄公河
自越南胡志明市注入南海

澜沧江峡谷,红色的丹霞景观 摄影/税晓洁
图自《中国国家地理》2018年10月刊
怒江则一路南下
成为缅甸和泰国的界河
萨尔温江
最终流入印度洋安达曼海

怒江
这三条世界级大河的上游
在西藏东南、云南西北地带
收束靠拢,近在咫尺
又因大山的阻隔,各自独立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
“三江并流”
在长达几亿年的地质演化中
一点点断层不同
一次河水袭夺
或是地壳再度抬升、下陷
都可能令此景象不复存在

三江走向及并流区域示意图
在流水与大地的造化下
三江并流区域
形成了奇特的垂直气候:
热带——山谷
温带——山腰、山地夷平面
寒带——山顶
景观与生态独特多元
俨然是半个微缩的地球

河谷干热、山间葱郁、顶缀冰雪
组成三江并流区域的垂直气候
图自《中国国家地理》2018年10月刊
中国国家地理视频号带你看“三江并流”
01 “热带”:温暖河谷
“三江并流”遍布峡谷
底部到处是激流险滩
也是漂流的乐园

金沙江狭窄而湍急的支流 摄影/钟峪
图自《中国国家地理》2018年10月刊
虽然河水涛涛
河岸往往草木稀疏、干旱苍凉
湿润程度明显偏低
这种地理环境被称为
干热河谷

干热河谷 摄影/田捷砚
图自《中国国家地理》2018年10月刊
比较可能的原因是
由于山高谷深
白天山坡晒着太阳
山坡空气受热上升
谷底的空气也因此向上填充
形成从河谷吹向山顶的 “谷风”
带走了谷底的水汽
夜晚则相反
太阳下山后,山顶散热比谷底快
空气降温下沉
形成从山顶吹向河谷的 “山风”
令谷底愈发干旱

山谷风效应
图自《中国国家地理》2018年1月刊
虽然山谷陡峭、荒凉
但是气候温暖
在靠近谷底的坡地上
常有民居坐落其中
当地人依照土地的走向
垒出弯曲的田埂
从而保持灌溉、雨雪的水分
并种植耐旱的青稞、葡萄等作物
在大山包围下
开垦出宜居的绿洲

干热河谷的原生植被主要是耐旱灌丛
但是经人为改造,也可以进行农业耕作
图中的仙人掌与色彩斑斓的农村形成鲜明对比
人们在干热河谷还开拓了盐业
澜沧江畔的 昌都盐井
断裂构造线深切三叠纪含盐地层
盐被温泉水溶解
形成高浓度的盐泉
当地人自古就依山架设盐田
生产食盐,延续至今
为河谷的景观更添一抹亮色

澜沧江畔的昌都盐井
也有部分河谷
“拥抱”了来自印度洋的暖湿气流
形成满目翠绿的景象
俗称 湿暖河谷
像是怒江大峡谷南段的 丙中洛
常年绿意深幽
漫山遍野的植被看似普通
却可能是1亿年前的古植物
在此躲过了“第四纪冰期”的严寒
幸存下来

位于怒江峡谷的丙中洛
02 “温带”:凉润山地
河谷之外
不仅仅是连绵的山岭沟壑
“三江并流”的山腰与高坡
遍布 草甸、森林、湖泊、农田
苍郁繁茂,色彩斑斓
生机勃勃

三江并流地区分布着多个高原草甸
像是泥汝的南宝牧场、小中甸的洋曲塘
高原湖泊犹如宝石
散落在三江并流的群山之间
这些湖泊许多缘于
高原冰川的末端在消融后退时
砾石堆积出洼地或堵塞河床
阻挡了冰川融水
形成 冰碛湖
或是冰川在运动过程中
掘蚀地面产生凹地
积水后形成 冰蚀湖

香格里拉属都湖是典型的冰蚀湖
雪山与冰川的融水顺势而下
扑入森林带
河谷升起的湿润气流
在高处形成云雾和降雨
滋润了崎岖起伏的山地
虽然难以抵达
却远离红尘纷扰
几十年如一日
营造了桃花源似的图景

梅里雪山下的雨崩村
山坡高地的水源、光照充沛
土壤肥沃
维西傈(l%uEC)僳(s%uF9)族自治县的人民
世代以农耕为生
在云岭山脉的亚高山盆地中
海拔高达2700米的 攀天阁乡
开垦出广袤良田
成功种植了 “世界海拔最高的水稻”
—— 黑谷
比西藏察隅水稻、尼泊尔水稻都要高

攀天阁乡 摄影/谢罡
许多珍稀野生动物
像 雪豹、金丝猴、黑颈鹤
出没山林之间
而且由于高山的阻隔
即使距离相近
同一物种也可能演化出不同的品种
像是 白马雪山的滇金丝猴
高黎贡山的怒江金丝猴
形貌各异

滇金丝猴

怒江金丝猴
图自《中国国家地理》2018年10月刊
03 “寒带”:风雪山岭
从林线往上走
就到了三江并流的“寒带”
这里风雪作伴
但依然精彩非凡
是壮丽雪山的国度
也是珍稀物种的家园

碧罗雪山支脉南端的大雪山
夏季遭遇暴风雪 摄影/彭建生
图自《中国国家地理》2018年10月刊
三江深切群山之间
海拔5000米以上的雪山众多
哈巴雪山、梅里雪山、白马雪山
常年冰雪覆盖
连绵的山峰刺向天际
崇俊肃穆
其中梅里雪山主峰卡瓦格博
海拔冠绝云南,达6740米
迄今未有人登顶

梅里雪山
庞大的 海洋性冰川
围绕梅里雪山为作用中心
受西南季风影响
温度较高,冰川活动性强
降雪与雪崩频繁
冰舌末端常可伸入森林之中
生长着冰川蚯蚓、雪蚤、雪藻、苔藓

梅里雪山的冰川末端伸入森林 摄影/彭建生
图自《中国国家地理》2018年10月刊
在海拔超过4000米的山巅
人迹罕至
却是耐寒花卉的家园

高寒地带的水母雪兔子 摄影/宋文
图自《中国国家地理》2018年10月刊
水蜜桃似的 桃儿七

桃儿七 摄影/高新宇
图自《中国国家地理》2018年10月刊
蛇发女妖似的 水母雪兔子

水母雪兔子 摄影/程斌
图自《中国国家地理》2018年10月刊
丝绸似的“东方花神” 美丽绿绒蒿

美丽绿绒蒿 摄影/程斌
图自《中国国家地理》2018年10月刊
在风雪中相竞绽放

傲立寒中的桃儿七
图自《中国国家地理》2018年10月刊
高黎贡山上
杜鹃花屹立寒风中
高能量的花蜜
为十多种高山鸟类提供了难得的食物资源
如太阳鸟、凤鹛、绿鹛、柳莺等
同时鸟类也为杜鹃花传粉

太阳鸟出没杜鹃花丛中
图自《中国国家地理》2018年10月刊
这些高山鸟类
冬季大多会下降至低处避寒
春夏再回到高处繁殖、觅食
是一种 季节性的垂直迁徙



左上:白眉朱雀
左下:绿喉太阳鸟
右:白尾梢虹雉
图自《中国国家地理》2018年10月刊
纵横山水、垂直气候
令不论花卉草木
还是飞鸟走兽
皆能找到一方乐土
人类聚落也广泛分布
因应地理条件的不同
发展出相应的生活方式
如果你不远千里而来
记得坐在鲜花盛开的草坡上
远眺高耸巍峨的雪山
俯瞰纵深险峻的河谷
你会切身感受到
“三江并流”
是地球景致的缩影
是自然造化的奇迹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 2018年10月刊
点击下图购买电子版
话题
还有什么地理奇观能与三江并流battle?
- END -
以上未注明出处图片来自视觉中国、网络
编辑 / 苍狗
即日起至1月31日
年货节,双会场
春节献礼 狂欢不打烊
会场. 01
阅 %uB7 畅读
中国国家地理
带你饱览壮美山河
会场. 02
逛 %uB7 优品
好物 好礼 好书
地理君帮你挑选年货
收藏
举报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