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看见,鲜活的乡土中国
作者:叶晨玮
来源:广电时评(微信号:GDSP360),已获授权,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编者按
在中国广袤土地上,散落着无数村落。《村庄故事》《了不起的村落》《中国村落》等一批纪录片将镜头对准中国乡村,记录下村落中的人和风貌,刻画出时代浪潮下村落的变迁。
深山里,涓涓细流交汇成为楠溪江,这弯江水绵延流过温州永嘉县,“天然雕饰”了当地七山二水一分田的独特地形。楠溪江边,星罗棋布“装点”着一个个千年的古村落。
纪录片《村庄故事》的镜头里,几位生活在楠溪江畔岩龙村的村民踏过一种温州话称之为“矴步”的水中道路,在楠溪江的源头瀑布处,一边“打水漂”,一边琢磨着将岩龙村“推广”出去的方式——深山阻隔了村庄与外界游客的联系,而逢山开路、打通隧道能至少缩短四个小时的车程,这就有更多机会能让外界领略到岩龙村的秀美风景,从而发展旅游业。
12月19日起,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新闻频道推出9集纪录片《村庄故事》,福建宁化县延祥村、安徽休宁县右龙村等一个个古村落亮相荧屏。
而在中国这片广袤土地上,从南到北,由西及东,还四处散落着无数这样的村落。多年来,《村庄故事》《了不起的村落》《中国村落》等纪录片将镜头对准这里,记录下村落中的人和风貌,刻画出时代浪潮下村落的变迁。
磑子坝小学,一方老式灶台前,乡村教师赵宏智正往灶口添着柴火,上课之余,他在村里的生活都要自己料理。
于2020年播出的《在乡村》开篇便呈现了这样一个场景。赵宏智一边做饭一边对着镜头“谈心”。在磑子坝小学的三年,赵宏智从“做一些自己没做过的事”的心态,到“我会觉得,我可能在乡村的作用比我在城市里面的作用要大一些”的笃定,寥寥数语,一个执着于乡村教育、“扶贫先扶志”的中年汉子形象跃然荧屏。
《在乡村》的镜头里,还对准了一个个生动鲜活的人物。建筑师迟辛安说“其实城市里的建筑师是饱和的,我们扎根在村里,我们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建筑师,我太太说叫‘草帽建筑师’”;青田村的“原住民”刘瑞庆一边干着农活一边说“一个人也不用出名,就按平常心去做事就行了”……
上:迟辛安,下:刘瑞庆
为了塑造立体的人物形象、展现更有趣的乡间故事,不少纪录片在串联线索、细节方面融入许多“巧思”。
比如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纪录频道推出的纪录片《故乡的风景》,以“四季转换”为横截面,记录了十座历史300年以上的村庄逸事,呈现传统文化浸润下古村落里的文化遗存、节令下的农耕文明等。三伏天,温州岩头村村民会自发在路边为路人准备一种去火的伏茶;冬至来临,青岛青山村家家户户都忙着制作一种特殊的甜晒鱼,由此延伸开来的故事都让观众看到了传统的沉淀。
《村庄故事》以小切口出发,着眼于一次纠纷、一个目标等具体事情进行叙事,再通过蒙太奇手法串联起来;在配乐方面,该片也不受限于悠扬绵长的音乐,如针对老农人官远水与农害动物“斗智斗勇”的刻画过程,会适当搭配一些俏皮、灵动的音乐,让整个“斗争过程”显得妙趣横生。
内容挖掘之外,近年来,一些乡村题材纪录片也会在表现形式、拍摄手法上展现出多样化的特征。
《村庄故事》运用4K超高清拍摄,并辅以航拍、无人机等设备,拍摄前期,该片总编导还专门给摄影和编辑制定了拍摄和编辑手册,细到每一种情景的拍摄、每一幅画面的构图用光;腾讯视频推出的《奶奶最懂得》融入了户外体验类节目的元素;西瓜视频推出的《了不起的村落》则以短小精悍的微纪录片形式,贴合了当下传播趋势。
通过鲜活人物的塑造、表达形式的出新,一批乡村题材纪录片很好地向外界展示了当下村落的风貌。
戴冬兰,一位在外漂泊奋斗半生、年逾六旬的温州林坑人,在2011年的秋季,做下了一个决定——“少小离家老大回”,回归古韵犹存但随着发展已透露出现代化“苗头”的故里。
《故乡的风景》第二集,镜头对准了这样一个颇具代表性的“归乡人”。在互联网、交通等快速发展的当下,这成为正在不断发生的景象——曾经“空心化”严重的中国村落,有越来越多的人投身到乡村振兴事业。
如《村庄故事》中,以竹为骨、以纸为面、以书画为妆,为延祥村花灯传承潜心研究了数十年的老手艺人杨道元;《在乡村》的镜头里,核桃坪村村民杨顺发在生活日益改善之后为了给孩子装修新房忙前忙后;艺术家渠岩“一头扎入土壤”,用自己的方式重新确认乡村价值……
渠岩
田间地头、阡陌交通,在乡村生活和劳作的人们有着迥异的性格、不同的经历,但他们却几乎都有同样的特质——执着于推动脚下这片土地的发展。
从这些故事来看,乡村题材纪录片同样是 通过“人”来反映乡村的风貌,通过“人”与乡村的情感联结来反映乡村的变迁,既包括扎根乡村发展的乡情,也包括远离乡村的乡愁。
近两年,乡村题材纪录片越来越多展现出时代特征。在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的大背景下,一批乡村题材纪录片记录下了中国农村历史变革的过程,抒写和映射出新农村建设后美丽乡村的新风貌。
在浙江卫视播出的《中国村落》,展现了数十个极富特色的古村落:从白墙黛瓦的江南水乡,到银装素裹的新疆禾木村;从错落有致的贵州千户苗寨,到海南岛上原生态的黎族村落。这些曾孕育了华夏文明的村落,一度面临着破败、不断消亡的窘境。
镜头里,作家冯骥才有着“中国传统村落专家保护委员会主任”的称号,为了保护古村落,奔走乡间。这样的景象愈显平常,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脚下这片土地记录着中国人千百年来的精神生活, 推进新农村建设,既有发展的意义,也有传承的作用——《中国村落》的镜头里,致力于此的不仅有有识之士,还有许多这样那样的“小人物”通过一桩桩“小故事”在使古村落“旧貌换新颜”。
如今,不少乡村也正迎接着“新生”的曙光。如《中国村落》里,遵循周易而建的皖南古村落、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福建土楼……都为当地发展提供着新契机。这些纪实影像中,记录不断展新颜的村落,更承载着中华文明的魅力。
- END -
幕后学院金牌课程,可扫码领券收听。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