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山志》等资料记载了这么一个传说故事:东汉明帝永平六年(公年63年)“六月一日,有蒲公者,采药于云窝,见一鹿欹迹如莲花,异之,追之绝顶无踪”。因问在山上结茅修行的宝掌和尚,和尚说是普贤菩萨“依本愿而现像于峨眉山”。蒲公归家后即舍宅为寺,于是峨眉山就发展成普贤菩萨的道场。
另有资料说,是晋代的普公在山上采药时,见一老者骑白象隐去。以后的记载基本上是一致的。依据信仰与传说,以后历代修建寺庙时,都以普贤菩萨为中心,并发展成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
中国四大佛教名山:山西五台山 、四川峨眉山、 浙江普陀山 、安徽九华山。状如五瓣莲、建寺最早、素有“华北屋脊”之称的山西五台山是文殊菩萨道场。孤悬碧海清波之中的海天佛国普陀山是救苦救难大慈大悲观音菩萨的道场。
地处四川盆地绵延数百里常有金顶佛光奇观的峨眉天下秀是普贤菩萨道场。号称有四百八十寺的九华山是地狱未空誓不成佛的大愿地藏王菩萨的道场。传佛教于公元1世纪传入峨眉山,汉末佛家便在此建立寺庙。他们把峨眉山作为普贤菩萨的道场,主要崇奉普贤大士,相信峨眉是普贤菩萨显灵和讲经说法之所。 据佛经载,普贤与文殊同为释迦牟尼佛的两大胁侍,文殊表"智",普贤表"德"。普贤菩萨广修十种行愿,又称"十大愿王",因此赢得"大行普贤"的尊号。普贤菩萨形像总是身骑六牙白象,作为愿行广大、功德圆满的象征。普贤菩萨名声远播,广有信众,菩萨因山而兴盛,山因菩萨而扬名。
相传东汉时,山上已有道教宫观。峨眉山被尊为普贤菩萨道场后,全山由道改佛。东晋时期,高僧慧持、明果禅师等先后到峨眉山住锡修持。唐、宋时期,两教并存,寺庙宫观得到很大发展。明代之际,道教衰微,佛教日盛,僧侣一度曾达1700余人,全山有大小寺院近百座。至清末寺庙达到150余座。
近两千年的佛教发展历程,给峨眉山留下了丰富的佛教文化遗产,成就了许多高僧大德,使峨眉山逐步成为中国乃至世界影响深远的佛教圣地。峨眉山佛教属于大乘佛教,僧徒多是临济宗、曹洞宗门人。峨眉山佛教音乐丰富多彩,独树一帜。
峨眉山人文历史
峨眉山有悠久的人文历史,有文字记载的可追溯到三千多年以前,“峨眉”二字最早就见诸于公元前七百多年的西周时代。早在二千多年前,就有人上山隐逸。据晋代黄甫谧写的《高士传》记载:楚狂陆通夫妻,漫游名山大川之后,定居于峨眉山,他结过茅庐的地方称“歌凤台”,现在神水阁旁。传说与陆通同时代的鲁国公输班,曾在今万年寺下的象牙坡上营造大峨楼,至今遗址尚在。我国道教的创始人张道陵在鹤鸣山和青城山时也曾留连峨眉山,著有《峨眉山灵异记》三卷。
公元一世纪初,山上开创佛教寺庙。东汉薄公施舍自己的私宅为佛教寺宇,并在山上首建寺庙二座,一座名叫普光殿,后扩建为光相寺,到了明代才改称永明华藏寺;另一座叫初殿,至今仍在骆峰岭上。汉代到我国传播佛教的西域宝掌禅师,曾结庐在天池峰下,其遗址现为千佛禅院(即红椿坪)。此外,还有三国时的左慈洞,晋代从印度来我国传教的阿婆罗多创建的化城寺,俗称本皮殿。隋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采药炼丹的丹砂洞,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一的黄山谷习静其间的中峰古刹等等。
六世纪以来,随着佛教的日益兴盛,延绵百里的山峦,先后建起寺庙九十多处。从此,峨眉山和浙江的普陀山,安徽的九华山,山西的五台山,历史上并称为我国的四大佛教名山。
峨眉山寺庙建筑很有特色,依山取势,造形别致,“或隐没于苍翠之中,或飞架于溪壑之上,或屹立于青峰之巅,或巧构于危岩之畔”与峨眉山水融为一体,增加了峨眉山的神秘和诱人的魅力。
峨眉山悠久的历史,留下了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隋代智者禅师的衣钵石塔,镌刻古雅;北宋时治制的普贤铜佛,高7.5,重达六万公斤;元代铸造的“华严铜塔”,塔高6.8米塔体铸有《华严金》文和四千七百尊佛像,各具风姿,工艺精巧;明代永乐年间烧制的巨型瓷佛,高2.7米,佛座千叶莲花,身著千佛莲衣,匠心独具;明代嘉靖年间的莲花铜钟(圣积铜钟),重达六千多公斤,钟体铭文,记载了东汉以来,我国佛教的源流传继;明代万历年间的金顶铜碑,刻有晋人王羲之和唐人褚遂良的书法艺术,至今字迹清晰。全风景区还有宋、元、明以来的金、石、瓷,陶造像一千余尊;碑碣和摩岩石刻经及法器供器等宗教艺文品二千八百多件。峨眉山万年寺的“佛牙”、“御印”、“贝叶经”堪称传世之宝。
历代文人骚客,如唐代的陈子昂、李白、贾岛、唐球、薛能、岑参,宋代的苏轼、陆游、黄山谷、范成大、冯时行,元代的黄镇成,明代的杨升庵、海瑞、方孝儒等都在峨眉山留有大量的诗文。古今书画名家,如元代的马文璧,明代的文征明,清代的张船山、何子员,近代和当代的齐白石、徐悲鸿、张大千、黄君璧、吴作人、程十发、李苦禅、关山月、黄胃等二百多位书画名家均在峨眉山留有墨迹。 当代无产阶级革命家和革命老前辈朱德、邓小平、吴玉章、胡跃邦、贺龙、陈毅、彭真等,也曾为峨眉山赋诗、撰文或题词。
峨眉山派武术是祖国的瑰宝,与少林、武当合称我国武术三大流派。已在国内外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