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亦城村落纪实——双桥门
双桥门位于东海子墙偏北许,是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增辟的四座苑门之一。因此门是清代帝王赴东陵祭祖回跸南海子专用之门,因此也修成了规制最高的三洞门。而门外即是古村南双桥,所以被称之“双桥门”。
说起双桥门,应该先说说南双桥。
南双桥在东海子墙外,古高粱河一支故道(又称大羊坊沟)由北向南从村中穿过,因此又被当地人俗称“穿心河”。河上曾建有两座小石桥,因此得名双桥村,为了与北边京东同名的双桥村有别,所以才称南双桥。
据老村史记载,南双桥成村于明永乐初期,有江浙一带的“肖姓八户随龙北迁”于此定居。后因修建南海子皇家苑囿,官府把南海子范围内的民居村落强行拆迁至海子外。其中把海子里西部民户迁到西海子墙外的千户屯(即现在西红门村); 把海子里东部的民户迁到东海子墙外的南双桥一带。这样一来,使东、西海子墙外村的人口大增,成为这一地域较大的村落。南双桥村从南到北足有五里地长。
南海子所处的位置正好在清东陵、西陵之间,这就为清帝王谒陵祭祖提供了临时歇息的场所,被称之为“谒陵回跸”。 (“恭谒东陵回跸,将谒西陵,由燕郊至黄新庄取道南苑,几及二百里,是以每次于旧衙门、新衙门驻跸两宿。”乾隆御制诗《团河行宫作》诗注)从东陵至南海子必入双桥门,而入双桥门之前,必先要横穿南双桥村。据笔者实地考察,帝王的辇车应从燕郊行宫出发西行,到村东五道口西行,穿高家胡同入村过“穿心河” (大羊坊沟), 再过“韩家胡同”至东海子墙外,拐弯向北,沿巡墙马道至仅有里许的双桥门入海子里。在留京五品以上大臣及奉宸苑卿等官员跪迎下,帝王辇车沿御道西行至永佑庙拈香临憩后,过凉水河至旧衙门行宫驻跸。《清德示买求》记载了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三月,光绪皇帝奉慈禧皇太后恭谒东陵后至南海子双桥门谕旨:“谕军机大臣等十四日驻跸团河。留京王大臣、著即撤差。恭缴合符,于双桥门接驾。”这是清史料中对清帝王从东陵回跸南海子入双桥门的最后记裁。笔者祖母生前曾向我讲述过她亲身经历的这次双桥门“过皇上”的情景,那年她10岁。
双桥门是仅次于北大红门和南大红门的南海子苑门,因此,清廷内务府奉宸苑选派“白、特、隆、佟、明”等姓氏满族上三旗族人驻守双桥门。其中“白”姓属镶黄旗,为防御章京,人称“白二老爷”。据当地老人特文禄先生说,双桥门里的旗人又盼过皇上,又怕过皇上。盼的是,每次过皇上,都能得到皇上(或太后)给的赏钱。怕的是,过皇上前,不论男女老少都要出家门,进行“清水泼街,黄土垫道”。尤其还要小心接待那些提前来这里迎驾的王公大臣。稍有不慎,就要遭到责骂。当皇上的辇车离入门还挺远时,男女老幼都跪在路边等候。好容易盼到皇上辇车进了门,大家必须低下头不准观看。等准许抬头了,皇上的辇车早已走远了。
大清帝国垮台后,双桥门里头人变成了双桥门村。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国营南郊农场扩大,将双桥门村和东海子墙里的南辛庄、北辛庄、牛家场、闫家场五村收入农场,并成立了双桥门生产队,队部建在了双桥门以西约二里许的“白房子”。当时这里仅住有栾(后人栾启凤)、张(后人张福盛)和两户李姓(后人李书祥、李启贵), 就是现在经开区北环东路“资生堂”北侧路北,属南郊农场二分场二队。
如今,双桥门已于上世纪末与南双桥等村原村民迁至经开区贵园北里小区。(张友才)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