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洞天寻隐·霍童纪|山海之间
2020年8月17日,我乘高铁南下,经过了广阔的平原,看着窗外的植被越来越茂密,地势渐渐起伏,这样的景色对一个自小在平原长大的人来说无论第几次得见都显得新奇。在赣闽边界,列车驶入山中,开始在连绵不绝的隧道和山谷中穿行,而宁德,就在群山的尽头。宁德市蕉城区,也就是曾经的宁德县,地处福建省东北部,南与福州市接壤,西接古田、屏南二县,北邻周宁县与福安市。蕉城区一面靠山、一面临海,刚好位于鹫峰山脉出山口、闽江出海口这狭窄的区域中,因此曾经是海运货船可以到达的最靠近山地的港口,同时也是山货运输必经的出山口。在山的一面,往北经南屏、周宁,就进入到福建北部山区的腹地,这片绵延不绝的群山,是中国沿海地区最大的山脉系统,同时也是武夷山、洞宫山脉等系列“洞天福地”所在地。而在海的一边,宁德东临东海,紧邻泉州、福州等“下南洋”与国际贸易的重要港口,北接温州、南下泉州,都是宁德水手们经常活动的范围。
宁德原为温麻地,唐武德年间,废温麻县置长溪、连江两县,唐开成中,析长溪宁川为感德场,五代唐长兴四年,升感德场为宁德县,历属福州、福宁州、福宁府等。民国元年,废府设道,宁德属东路道,后改称闽海道。置县之初,宁德县所辖范围较广,后经多次析地,辖区有所减小。至1988年,宁德撤县成为县级市,属宁德地区管辖。2000年,宁德撤地设市,取消宁德地区,成立宁德市政府,原县级市宁德改称蕉城区,为今宁德市政府驻地。
从总体上看,蕉城区三面依山,鹫峰山脉地处宁德市西部与南平地区交界处,山脉向西与武夷山脉连成一片,向东延伸入蕉城区,造成内部地势由西向东逐渐倾斜,呈现北、西、南三面高,东部沿海低的阶梯形布局。山地呈环抱之势,而东部沿海仿佛群山的“气口”,自古便是闽东各县海运的咽喉,留下了交流的通道。这种山海之间的交流,主要靠河流完成。霍童溪是蕉城域内最主要的河流,横贯蕉城北部,为福建省“五江三溪”之一,上游的金造溪与后垄溪发源于鹫峰山脉北段与洞宫山脉南段之间,于金钟渡附近合流,流经洪口、霍童、九都、八都各乡镇,于八都入海,注入三都澳,穿山而过,形成大片山间谷地。霍童溪的重要之处在于,虽地势起伏较大,她却适宜船运,流经群山而直通向海,成为山海之间物资交换的大动脉。
地形,图片来自便民查询网
在调研过程中,我们去了许多不同的庙宇,这些庙宇都给我强烈的震撼。比如南门兜大圣宫和它对面的关帝庙。南门兜大圣宫位置靠近街角,一门开向大街,另一个门口却藏在小巷子里,整栋建筑像一个普通的楼房,在整条街道中毫不突兀,内部却是一个面积很大的二层建筑。关帝庙在大圣宫的对面,是一栋相对显眼的建筑,但是在同一个屋檐下,中间是关帝庙的大门,两边却各开一家服装店,呈现出一种奇异的混合感。这些庙的内部都是相对独立且独特的空间,但是它们外表上都与周边完美融合,与我想象中的庄严肃穆背道而驰。我们一行人还到达过那罗寺。与闹市之中的大圣宫与关帝庙不同,那罗寺坐落在深山中,公路无法通行,要沿山路拾级而上。那罗寺外门上有副对联,上书“到斯亭如游南海,登彼岸即达西天”。进入院子,会看到那罗寺的主体建在一个山洞外沿下方,除了主殿之中供奉菩萨之外,在主殿后方、屋檐之外、山石之下也有供奉。这样由外到内层层递进,我仿佛逐渐进入神圣的空间,但是洞中又有给全国人民、宁德市人民、武汉市人民等供奉的长生禄位,还有冰箱等现代家具,与我之前心目中距人遥远的庙宇并不相同,让人感觉既是圣地却又并非遥不可及,既是清静的修炼之所又是人生活的烟火世界,既是相对封闭的环境却又有道路与外界相通。而整个蕉城给我的感觉其实也是如此,群山之中,多的是各式庙宇、洞穴错落点缀,个个自成洞天,却又通过道路彼此相联。蕉城坐落在群山的尽头,山高路险,与其他地区的联系不似平原便捷,仿佛与世隔绝,但群山之间有霍童溪水蜿蜒流过,还在海边开了一个口子,通过大海与别处形成了密切的联系,在山海之间形成了既相对独立又与外界频繁交流的空间。这是蕉城地形与位置的独特之处,也是重要之处,正是因为这样山海相照相通的地形地貌与地理位置,才形成了天下第一小洞天。
关帝庙
那罗寺
蕉城山区的物种多样性十分丰富,山中盛产茶叶、毛竹、杉木以及各种山货。除了这些之外,山中还盛产笼屉、黄酒、红糖等商品,在山路崎岖之中发展出高度发达的商业,这也与当地特殊的自然条件密不可分,一方面山中原材料丰富,另一方面山中物资可以通过霍童溪运出,直达海港,远销各地。
前面提到,历史上的霍童溪是沟通山海物资的主要通道,是山海交流的大动脉。这主要是由于山势崎岖,道路难行,山中物产难以通过道路大量运输,连通山海的霍童溪就成为了货物运输的不二之选。霍童溪上有三个主要节点,分别是莒洲、霍童以及八都。莒洲是内地的水陆交通枢纽。溪流上游的屏南、周宁、松溪、政和、古田等县盛产木材,在公路不甚发达的时期,只能通过水路运出,当地居民趁水位高涨时将木材运进河里,顺流而下到莒洲附近,再用钩子勾到一起扎成木排,由专人护送到八都,称为“放排”。这些木排流到八都被打捞上来,再通过海路经三都澳运往其他省市,贸易路线以三都澳为中心向外辐射,北至山东、辽宁,东抵台湾岛,南至福州、汕头等地,范围十分广泛。除了木材之外,通过溪流运输进而销往各地的还有毛竹、茶叶、红糖和其他山货等。八都港是河海交通的枢纽,溪流由此入海,霍童溪沿岸物产从这里运往东部沿海其他城市,而外地船舶也在此卸货,从这里沿霍童溪运往山中,山海物资在此交换。最晚从明代开始,就有来自福清、莆田等地的盐船运送大盐至宁德,再用小船溯溪而上,贮存于莒洲盐仓,供附近山区居民购买。另外还有布匹、鱼货等,都经八都、霍童转运至山中。霍童处在霍童溪的中上游,是霍童溪沿岸的重要集镇和最大港口,也是山海物资的集散地,从海港运上来的物资、生活用品要从霍童的港口拉上去,再从莒洲人力挑上山;山中的物资也要经霍童港运送至下游。
提到霍童溪上的内河运输,就不得不提以船为家、以水为田的水上居民——连家船民。不同于一般提及的海上的连家船民,这里的连家船民只生活在内河,也就是霍童溪上,且他们基本都同属于一个陈姓大家族,共用同一个祠堂。连家船民没有土地,全家都在船上生活。虽然生活在水上,但是他们与陆地的关系依旧密切。一方面他们要去岸上卖鱼,他们的粮食、器具等也都要从岸上购买,日常生活极度依赖与山中居民的交换。另一方面,他们的生计极度依赖山海之间发达的贸易,山中的货物靠他们运出,山民所需的生活用品由他们运入。他们连接了山海,又依赖于山海的连接。后来霍童溪水路运输没落,他们的生活也变得艰难。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之前,连家船民主要靠水上运输为生。从霍童上至莒洲,下至八都整条霍童溪都是他们的地盘,而霍童溪又是沟通山海的黄金水道,无论上游放排、山货外运还是生活用品内输都离不开水上的连家船民。1956年,宁德县交通局霍童运输社成立,从前的个体船户成为霍童溪上的专门运输单位。1960年,岙外公路建成通车,水路运输有所减少。1972年,八都上坂建成拦河大坝,水路被截断,河上海上的船只不能直接通航,货运受到了阻碍,但仍有连家船民从事霍童溪沿岸的短途运输经营以及木材的运输。之后公路运输迅速发展,大量货物都通过汽车外运,水路运输逐渐没落,连家船民也从主营运输转为靠捕鱼为生。上世纪九十年代初,霍童至洪口通车,霍童溪基本失去水道运输的功能。今天的连家船民已经上岸,但是由于上游水库影响等原因,霍童溪水位下降,水温改变,鱼的种类及数量大大降低,捕捞及养殖业发展也并不顺利,生计艰难。从连家船民的命运中,可以看到自然条件对人生活方式的形塑和人力对自然条件的改变和适应,即山海交流的可能和需要成就了他们,但交流方式的改变也使他们举步维艰,也就是在自然和社会变迁中人的挣扎与生存之艰难。
总而言之,蕉城的山海之间既相对独立,又互相串联,独特的山形水势和山海之间的频繁交互造就了人们独特的生活方式,也造就了福地洞天。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