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星空旅游网!
2020
10/27
15:00
你的位置:首页 > 旅游攻略

民国时北京天桥的真实场景 平民化的娱乐场所 古都的城市记忆_百姓

原标题:民国时北京天桥的真实场景 平民化的娱乐场所 古都的城市记忆

每个时代都有着属于那个时代的鲜明特征,要了解一个时代最好的方式,便是从了解百姓的生活入手。民国时的天桥可以说是整个北平社会的缩影,三教九流, 五行八作,样样俱全。天桥在当时的北平有着特殊的地位,因为其社会构成的复杂性,也使得各方面得以毫不修饰地呈现。天桥也因此养活着不少的百姓,这里是真正的平民化的聚集场所。当时曾有人预言“将来这个地方,也许列入文化区域”,不曾想真的成为了现实。今天“爱历史”就结合相关的史料对天桥做一个系统的介绍,扯几句闲篇吧。

天桥可以说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但谈起天桥的来历,能说得上来的人却没有几个。

天桥早在明朝永乐年间便已经存在,根据明朝刘侗的《帝都风物略》记载,那时候叫正阳桥,在桥的两边有穷汉市和日昃市。而现在的天桥便是那时的正阳桥,后来天桥的集市也就是从那时的穷汉市和日昃市遗留下来的。

明朝时的天桥,据说桥的南边,都是河塘,里面种着荷花,每到夏天荷花尽开的时候显得特别精神。在接近先农坛、天坛的地方,还开有河渠,一直向东,可以直通三里河。后来三转桥、南桥湾、南河塘、北河塘等地名,便是从那个时候流传下来的。

在河塘的旁边还建有水亭,当时河塘里有专门的画舫供游人乘坐。明朝的时候,每到夏天,北京城内的百姓大多都会来到天桥,看看荷花,游玩一番,不论是坐船还是步行,整天都络绎不绝。如果当时天桥的河塘里要是能跟后来一样任意划船,想必会跟北海一样划船的游客络绎不绝,是当时北京外城一个著名的游览区。

到了清朝初年,随着王朝的更迭,天桥的荷塘也没人管理,荷花也就此荒芜,空留给人们一个过去的印象。这时候天桥的南端因为接近先农坛和天坛,已经禁止百姓在这里盖房子,靠近桥的东西两端,只有官家盖的房屋十间,东西各五间。步兵统领衙门在这里靠北的地方盖有官厅三间,再往北则有几家卖“碗儿酒”的小酒馆、饺子馆和小吃摊。

一直到乾隆年间,天桥的北边才渐渐的兴旺起来,新开了不少酒楼,根据《都市旧闻》记载“孙文定尔准小寒食踏青至天桥,登杏花天酒楼小饮,倚声书壁词”,“偕书农小孟,饮天桥酒楼诗”,“武虚谷忆,与黄仲则,洪雅存饮于天桥酒楼,洪黄二公,均有纪事之作”。可见当时的文人,络绎不绝地前往天桥游玩,曾经荒废的天桥,一时间又重新被人记起。只可惜这些酒楼的遗址,早在民国时期便已经无法考证了。

天桥一直到清朝道光、咸丰年间,最终走向了平民化。许多流动摊贩因为天桥不需要缴纳摊位租金,可以随便摆摊便都聚集在这里,摆上各种杂货供百姓挑选,后来渐渐的形成了一个市场。

在天桥的东西两端有着显著的区别,东边主要是各种摊贩,做买卖营生的,西边则是平民的乐园,各种卖艺的艺人在空旷的地面上设立一个卖艺场所。在靠近天桥的西边,开有一个俗名叫王八茶馆的福海居茶馆和五斗居,北边有劈柴陈茶馆,西沟边有鸟市。

每天一大早,天桥卖艺的梨园行先在靠近先农坛的空旷处喊嗓,耍把式卖艺的也在这里进行早锻炼,一天天的西边比东边越来越热闹,但也仅仅赢得了普通百姓的叫好,比起明朝时已经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了。

从1895年将正阳门外向南一直到永定门翻修马路,将原来的石条拆去,换成碎石子。再到1909年外城巡警总厅与市政公益会商定,由官商一起合组一个公司,招股办理香厂地方事务,做一个模范市区。

于是将琉璃厂厂甸庙会改迁到万明路,设立临时商场,同时收购民房,开始了拓展,香厂也开始渐渐的正规起来,天桥也开始了它逐渐的改变。

民国初年,政府出台了开放香厂计划,仿照1909年的办法,进行招商设立货摊茶棚。当时的京剧名家俞振庭牵头认领了天桥西边的空地,开设了振华大规模戏棚,东边也有人组织开设了蹦蹦戏棚,但后来蹦蹦戏棚被烧。不过班主见天桥很具有吸引平民娱乐的能力,便集资在天桥的南首东边,改唱大戏,由临时戏棚变成了永久性的歌舞台。歌舞台、燕舞台、乐舞台等如雨后春笋一样的相继登场,天桥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

随着1913年后,北洋政府对天桥周边进行改造,并在天桥地区修建多条马路,无形中将天桥连通。

自从天桥东首有了戏棚,原本其他地方的估衣摊一家接着一家的来到天桥东口内搭设摊位,开辟了午市。每天上午十时左右,陆续前来摆摊,一直要忙到午后,这里也是游人如织,生意爆好,大有一日千里之势。

1919年以后,天桥附近的市场除了天桥市场外,已经涌现出了城南市场、明星市场、华安市场、惠民市场、三和市场、天农市场、公平市场等。

天桥当时的茶馆也不少,说得上名的就是六合茶馆、合顺轩、琳泉居、荣乐园、永海居、同合轩、西华轩、同乐轩、夹心园、长美轩以及德昌茶社、三友茶社等。

天桥的戏馆随着歌、燕、乐三个舞台的推出,后来又出现了凤翔舞台、吉祥舞台、魁华舞台、共和舞台、荣和舞台、华安茶园等。这里除了传统的京戏以外,还有皮影戏和大台宫戏(宫廷木偶戏)。

天桥还有为数不少的“落子馆”。最初始于石头胡同的四海升平园,后来开始在天桥流行。所谓“落子馆”就是听鼓书的地方。当时在天桥的落子馆有振华园、合意轩、四海轩、安乐轩,以及水心亭,当着这些园子谁也不服谁,谁也不让谁,都较着劲地在比。

在天桥还有着为数众多的露天卖艺场,这里面能看的就太多了,除了我们熟悉的相声、大鼓书、抖空竹、摔跤、打拳外,还有三弦、河南坠子、说青、跑马、高跷、莲花落、竹板以及卖膏药的场子。

过去天桥最为热闹的时光是下午14点-15点。人们在错落的棚帐摊位前,吃喝玩乐,舒缓一下生活的压力。黄米面切糕、炸糕、豆汁、羊肚、包子、饺子、糖饼、牛杂碎,各种香味混合在一起,勾起人们浓浓的食欲,忍不住将口袋里捏得紧紧的钞票掏出来,

在天桥各种声音也混杂在了一起,看洋片说山海经的锣声,摔跤场上的吆喝声,大力士在寒风中将一身皮肉拍得脆响,评剧园子里梆子声伴随着坤角的咿咿呀呀,天桥电影院里机器的轧轧声,还有戏院门口的吆喝声“落价了,嘿,门票XX!”

当时在天桥戏院里,也曾有北京城里二三等的角儿在这里化名登台演出。这真真的是拗不过生活的逼迫,却又抹不开面子的坦荡。

天桥作为过去最受老北京普通百姓欢迎的娱乐场所,早已经成为了一个文化符号,一段曾经的城市记忆。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来自于网络收集,著作权属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admin#shaoqun.com(#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