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舳舻转粟三千里,灯火沿流一万家”,清代诗人査慎行的寥寥几行诗,写尽了镇江的繁华。
唐宋时,镇江便成为漕运的咽喉,进入鼎盛时期,“东南运艘,必由京口北渡。每风恬浪静,则升旗促发,帆影衔接,迅若驰驶。江干凝睇,每竞日忘倦”。其中,西津渡则是镇江漕运的必经水道,被称为“七省粮道”。
古堡一样的街巷 进入19世纪末,镇江成为长江下游第一个通商口岸,英国人在此设租界,是当时中国洋货内运的最大渡口,也是大运河沿线唯一曾开埠通商的城市。20世纪初叶,美孚公司在西津渡建立大楼,其结构基本未发生变化。只是换了块招牌,这里成了西津渡文化旅游公司的办公用楼。
渡为古渡,今已废弃,只剩下沿码头而兴的老街,作为一个观察大运河的窗口,被较为完整地保存下来。
深宅大院 才是满耳车嘶、笛鸣、人噪、声喧,一侧身,便已是盈满古意、耳根清净的老街古巷。一切都暗藏于玻璃覆盖的考古遗迹之下——层层堆积而成的最下层,那是晋代前的碎石路面,再上面,是唐、是宋、是明、是清的路面。层层堆积,又层层掩埋,如同一页页厚厚的史书。
走在西津渡老街上,长条的麻鼓石横横竖竖地从脚下向幽深的街面伸去。石条已显得十分光滑,怀疑细雨之后可映出人影。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如幻灯片般向我袭来,商贾、工人、租界洋人,一派热火朝天而又逐渐归于平静,融入那不变的石板路、马头墙、青灰瓦、朱漆梁……当地人都说,西津渡是“唐宋元明清,从古看到今”。
英国女作家韩素音评价说,“漫步这条古朴、典雅的古街道上,仿佛是在一座天然历史博物馆内散步。这才是镇江旅游的真正金矿”。
香山书院 小山楼国际青年旅舍的招牌,便掩在西津渡古街翠绿的爬山虎中。青年旅舍的掌柜刘梅说,自己在西津渡开店生意并不是最好的,好在自己也不求赚钱,追求的是一种轻松的生活状态,大家都能坐下来聊一聊,歇一歇,言谈间便是一个城市以及一条运河的历史。“推开门来,我就是把这些各地的年轻人当做自己的小孩,他们也愿意和我分享自己的经历。”
如今,“日看镇江景,夜宿西津渡”已成为来镇江游玩的年轻人的一种时尚。
殖民风的古街 傍晚时分,我坐在西津渡老街的一条石凳上,看着一众年轻人正欢歌笑语,把酒言欢,脑子里却满是这里的江湖。西津渡旧称蒜山渡。据说,当年周瑜与诸葛亮在此,曾各在掌心写下“火”字,谋划出一部大破曹操的好戏。
运河就是这样复杂,有生活,有烈火。每翻过一页,便是又一次重生。
(图文分别来源于新浪博客 苏州城市门户杂志 老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