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州是一个美丽的家园,也是一座有着千年悠久历史及深厚的文化底蕴的小城,繁衍着一代又一代勤劳纯相朴的人民。它山青水秀、人杰地灵。宜州的历史渊源远流长,在这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上,记载和流传着许多动人的故事和美丽的传说。
漂亮的宜州下枧河 图片来源:瞬间即永恒 新浪博客 自宋朝起,朝庭就在这儿设置庆远府。至今,城东那古老的街上,仍有一座由一块块巨大的方块石垒建成的旧城门,虽说当年那长长的城墙如今早已荡然无存,至今只残留着一个门洞的城楼。但它仍记载了历史的苍伤,它仍完强地屹立到今天,仿佛它在追溯那逝去已远的昔日。虽说当年的高地不平的石板街早已换成了水泥路,穿行在城门下的人早已更换了时代的新装。但岁月的流逝,只能增添那墙壁上巨石的光亮。
“铁链锁孤舟”城内的地形就象是一叶扁长的舟船,被城东郊外那遍连绵起伏犹如铁链一般漫长的乱石花,紧紧地锁扣着,因此宜州自古以来也就有了铁城的美誉。城北宋代屯兵的古龙洞洞口岩壁上,抒写着不知那个年代那位古人刻画下来的“铁城”两个大字,仍遗留到今天,为后人寻找到它历史的见证。龙江河河水由西向东碗延穿过城中,它养育了世代追随着它的了民们,在这片土地上孕育着一代代才子佳人,沉积着一个又一个动人的故事。
下枧河旁现代的刘三姐与阿牛哥 图片来源:瞬间即永恒 新浪博客 龙江河畔的北岸,雄伟傲立着的北山,山中树木掩影,半山腰中的白龙洞,一灯大师燃指引路诉说着一个令人虔诚的佛家传说中的神话故事。白龙洞洞口岩壁上,有多幅摩石刻,刻画着许多幅珍贵的佛像,还有各朝代名人游子的诗刻手迹,如黄庭坚的诗文。其中最为珍贵的是太平天国冀王石达开的《唱和诗》,它是国内唯一留存并保存完好的石达开手迹的石刻。半山腰中的点将台,展望下山下的一马平川,想当年石达开那英姿铩爽的身影曾站在这儿点兵,英雄气概何等威武,当时他大发“剑气冲星斗、文光射日虹”的诗兴,如今,也是只历史长河中的一粒细沙。
宜州有许多美丽的传说,其中最美丽的、最动人也让宜州人民不能忘记的和引以自豪的,是歌仙刘三姐的传说。壮家女子刘三姐在下枧河畔居住,她面对财主压迫不屈的精神和动听美妙的山歌一直流传至今。肖丁山这个文学者在宜州的民间采风中慧眼捕捉到了这个故事编成了彩调剧。随着五十年代彩调剧《刘三姐》进京汇演,以及电影《刘三姐》的成功播出,它开始扬名海内外,让人们知道广西有一个刘三姐,刘三姐山歌在宜州。在这世上还有一群用山歌去传情,用山歌去斗争的贫苦大众。自古以来,山歌在宜州人民的生活中,劳动中,在夜幕里,在榕树下,在竹林中,吊角楼下,那一对对俊男俏女的身影,用山歌牵情联姻。山歌让这里的乡民舒发内心的情感,赞颂家园的秀美,鞭挞丑陋和颂扬文明。壮乡海洋出歌仙,歌乡山水出歌王。如今,广西十大山歌王,已有六顶桂冠落于宜州。宜州人民对三姐有着无比的热爱和怀念,代代传颂。
宜州存留许多古迹和传统文化遗产。存留的古迹,是文化遗产的一个点缀,也是宜州山水的韵致和美的熏陶下留存的一朵奇葩。会仙山山麓中的石碑诗刻和山谷祠里黄庭坚的诗文,是每一位诗人才子灵感涌起的浪花,怀远深山中古道石崖壁上的骑马射箭朱砂岩画承着地方先民的生活。传承下来的山歌、彩调等文化遗产,是宜州传统文化的精髓,过年中舞龙、舞狮、抬阁、顶马等民间传统文化正越来越受到市民的青睐,逢节各公园内必有山歌四起,遇圩自有民众自发山歌对唱,山歌让宜州已成为一座歌城。
如今天宜州已成为旅游城市,欢迎四面八方的游客汇临宜州,到大自然中去领略宜州山水之美,去倾听民间原生态的山歌天簌之音。(文/踏雨闻书香 新浪博客 图/瞬间即永恒 新浪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