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春节习俗(来源:网络) 北方过年,有一个影响极为广泛的俗语:“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宰年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大致道出了北方农村过年的安排。
黑龙江农村与这略有区别: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杀年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贴道有(对联),三十走油,初一磕头。其中,贴道有是贴对联的意思,黑龙江农村,按老规矩,水井上贴的对联一般是“道有”,两字为竖着写,道字最后一笑“捺”同时作为有字的“横”,意思是水连续不断,什么时候都有。三十走油,是用油炸面制的干果之类,现在做的已经不多了。
黑龙江农村过年,一般始于腊月二十三,过了正月十五,年算过完了。大致的过年“日程”安排如下:
腊月二十三,要放一挂鞭炮,吃饺子。灶王爷和财神要升天,即将旧的灶王爷像和财神像烧了,有的人家会摆些供品,堵住灶王爷的嘴,让他们“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腊月二十四,扫房,打扫卫生。
腊月二十六、七,要杀猪杀鸡。不急着吃的肉,外面便是天然冰箱,直接送库房冻起来。
腊月二十八,发面,蒸包子馒头和豆包,一部分作为贡品,供奉祭祀祖先用的。另一部分则为了吃,过年了,女人们也不会天天做饭,也要歇歇,也要过年。吃饭时,就取来热热就可以。现在这样做的也不多了,面食买着很方便。
腊月二十九,写对联,贴春联。不仅人住的房屋贴,连鸡窝猪圈羊圈牛圈都贴,印象中,牛圈经常贴的一幅对联便是“牛似南山猛虎,马赛北海蛟龙”,鸡窝贴“金鸡满架”,猪圈贴“肥猪满圈”或“大猪年年有,小猪月月增”。除了春联,还贴窗花剪纸、挂帖和年画。
腊月三十,早晨要放鞭炮,下午要吃饺子,接神,迎接祖先回来,有家谱的人家,会将家谱贴上,没有家谱的人家,会用红纸写一张“三代宗戚”,贴在墙上,摆上供品供奉。同时,也迎接灶王爷和财神回来。有一些人会印许多财神像到各家送,这是送财,各家是不能不要,而且还要赏些钱的。
年夜饭一般要有猪蹄和鸡爪,意味挠钱靶子,来年多多捞钱。年夜饭不能吃虾和东北人经常吃的酸菜,虾与瞎谐音,酸是变质了的意思,不吉利。年夜饭最好有鸡有鱼,象征着新的一年大吉大利连年有余。
晚上守岁。一晚上的垃圾不能往外扔,似乎除夕夜扔垃圾是要倒钱,不吉利。午夜钟声响起,要给祖先家谱和家中长辈磕头拜年,长辈要给小辈压岁钱。
过年的传统娱乐节目扭大秧歌,一种是踩高跷的,另一种徒步扭,又叫地蹦子。扭秧歌的动作与赵本山小品中的一样。旁边有敲鼓吹唢呐的,非常热闹。有时,政府还要组织各村的秧歌队汇演比赛。
大年初一,要吃饺子。过年吃的饺子一般是韭菜馅,或芹菜馅。均取谐音,韭菜馅意味着新的一年发九样财,芹菜馅意味着来年全家人都很勤快。初一早晨,各家比谁起得早,放鞭炮早。谁起得早,便意味着新的一年日子过得好。初一,小辈要给附近的亲戚和处得好的邻居拜年。
大年初二初三,是回娘家的日子。大年初三,要吃饺子,放鞭炮,这叫送神,把年三十接回来的祖先神灵送走。
大年初五,又称破五。这天要包饺子,叫捏破。有坏了的衣物,这天要缝,叫缝破。
年初六是放水日,在二三十年前,年初一到初五,是不能洗脚洗头的,要等到初五,才可以。当然,现在没有几个人这么多天不洗头洗脚的。
大年初七,如果天气好,象征着新的一年人类安康幸福,所以年初七又称“人日子”,要吃饺子。据老人们说,正月初一到初八,分别象征着包括人在内的八种“动物”,分别是一鸡二鸭,猫三狗四,猪五羊六,人七马八,哪天天气好,哪种动物这一年就会好。
正月十五,老家又叫灯节,要做冰灯,或者其它灯具,庭院里和路上,也要摆上灯具。晚饭后,还要到祖先坟前送一盏灯。晚餐要吃饺子或元霄。这一晚,所有房间的灯,是不能关的。孩子们拿着灯具游玩。我们老家还有一个习俗——滚冰,孩子们要到河里的冰面上,滚上几圈,据说能滚掉秽物,迎来福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