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穿越大熊猫栖息地探访熊猫守护人”考察活动在雅安碧峰峡基地画上句号,华西都市报等媒体共同发起大熊猫及其栖息地保护倡议书。
8天行程2500公里,考察团穿越唐家河、王朗、龙溪-虹口、卧龙、宝兴蜂桶寨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调查大熊猫栖息地恢复情况、探访熊猫守护人。
通过3年努力,四川已累计完成大熊猫栖息地恢复149万亩,占恢复目标的92.83%。地震灾区大熊猫活动已度过震后危险期。
家园恢复
熊猫迁移摆脱地震影响
“5·12”汶川地震后,全省86.1万亩大熊猫栖息地在地震中毁损。此外,地震还毁坏了不少大熊猫遗传基因交流廊道。
在恢复阶段,各栖息地根据不同毁损区域的情况,采用各种恢复方法,封山育林、植被改造、人工点撒播、人工造林等通通派上了用场。
除了植被恢复,唐家河还建成7座野外监测点。大熊猫主要活动区域仍然稳定在响水洞、大草坡、小草坡、三交界、野牛坪一带,大熊猫种群与震前相比没有明显变化。
现在,大熊猫栖息地的**区域已基本被植被覆盖,动植物群落逐步恢复,大熊猫的迁移和交流已基本摆脱地震影响。
照片为证
盼到震后幼年熊猫回归
“地震后,大熊猫下山的频率好像更高一点。”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谌利民处长说,在2010年,野保人员曾5次拍到大熊猫活体。
在宝兴四川蜂桶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熊猫下山达到20多次。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副局长、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副主任李德生说:“还不能说明大熊猫数量增多,栖息地变好,要等到数据调查出来之后才有结果。”
王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将于今年6月率先启动第四次大熊猫调查。采用DNA技术,确定每一只大熊猫的身份。
野化放归
卧龙大熊猫族群在壮大
在卧龙参与“圈养大熊猫野化培训项目”的大熊猫,除了今年进入中型野化培训圈的“草草”和“淘淘”,还有5只雌性大熊猫也加入了野化培训的队伍。
“一旦分娩产仔,我们将选择其中几只,以母兽带仔的方式,接受第一阶段的野外培训。”中心副总工程师、大熊猫野外放归培训总负责人黄炎说,届时有可能会一次性让两到三对熊猫母幼接受野化培训,让它们形成一个小的种群。
“研究中心新址仍在卧龙区内,目前正在建设之中。”李德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