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星空旅游网!
2020
12/14
8:00
你的位置:首页 > 旅游攻略

“竹篮提水水不露”

原标题:“竹篮提水水不露”

霜降过后,来到闽南龙水村漆篮精品展示馆,只见橱中、柜上,各种各样的漆篮,以独特的姿态,展示着村民们的精湛技艺,述说着传承数百年的漆篮文化。早先,我只了解到这一带的闽南人,曾用漆篮装着随身物品漂洋过海下南洋,漆篮是这方水土上许多人一生难忘的乡愁。眼下见到漆篮,了解制作过程,聆听沧桑变化,才知道这篮子装的是几辈人生活与奋斗的经历。

我要采访的主人——村支书郭志煌,一早就和村干部们去村里的一处古厝商量修缮方案,想让它变身为兼具古朴、时尚的民宿对外迎客。从电话里得知,走完工地现场,郭志煌还要去“漆篮制作工坊”巡看一下才回来,趁这工夫,我就与郭志煌的儿子小郭交谈。

从小郭的介绍中得知,郭志煌出生在一个多子女的农家。小郭的爷爷是当地有名的漆篮艺人,他制作的漆篮,创意新颖,做工精致,成了不少人家的藏品。这样的手艺,自然也传给自小聪明好学的郭志煌。17岁那年,郭志煌开始分担家庭重负,一边干活,一边刻苦自修到大专毕业。随之,他在县城做了第一家装潢公司。有了一点资金后,他怀揣梦想,南下广州,做起了装饰业务。一向脚踏实地的他,以质量为先,以诚信为本,赢得许多客户的赞赏。一次,他在一个交易会上惊异地看到:各地的民间工艺产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求变求新,赢得国内外许多客户青睐。他看的时候,突然感到故乡的漆篮似在身后一直跟着他……郭志煌恍然悟到:尽管他离开了家乡,但家乡漆篮却在召唤着他。2016年,郭志煌回到家乡,与村民一起,整合资源,创新工艺,让漆篮这一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脱贫攻坚的产业……

正说着,一个黝黑、壮实的中年男人走了过来,他就是郭志煌。只见他大步迎来,连声抱歉,握手的瞬间,使人顿觉亲切。坐下后,我说到刚才与他儿子聊的话题。郭志煌笑笑说:“当时,确有一种强烈的使命感,让我做出了回乡的决定。其实,那也是乡愁的一种感召!”

他接着说,其实,早在明代,龙水村的人就能将本地薄而柔韧的籐枝竹,劈刨成薄如纱、细如丝的竹篾,最细的堪比发丝,柔可绕指;经过精心编织成型,在篮体上绘饰各种图案,再涂上植物漆——于是,造型端庄、盛水不漏的漆篮便产生了。有首民谣这样唱:“茧手翩飞篾丝舞,经线纬线入画图。竹篮提水水不漏,小可藏针大当橱。”

说到这里,郭志煌话锋一转,说:“龙水村的漆篮堪称一绝,但在过去,随着各种生活用品层出不穷,漆篮的使用价值也曾一落千丈;难道就让它永远堆在角落蒙尘了吗?于是,如何发挥优势,让漆篮重新焕发生机,以助力脱贫,成了我与大家经常商议的事情。”他说,他回来不久就被众人举荐为村支书。上任后,他首先就抓漆篮的创新,极力引导村里人在传统的基础上试制圆形、菱形、椭圆形等多种形状的产品。不料,这一举措开头却遭到村民的反对。原来村民们担心做高、精、尖的漆篮产品,价位上去了,销量会下来;到最后没人买,蛋打鸡飞。当时,任凭村委成员怎么动员都没用,大多数人还是不愿干。

一天晚上,多少有些憋气的郭志煌在家喝闷茶。他偶然起身,推窗一看,天上一轮月亮正好与他对视。他看着,感到月亮好像在向他展示什么。猛然间,他似获得了某种启示,不禁大腿一拍:对啊,要让大家出去看一看啊!看看人家的手工产品是怎么转向艺术品的……于是,经过商定,村里雇了两辆大巴车,把有关人员统统安排上车,直扑厦门工艺文博会参观。之后,他又带大家马不停蹄赶去邻县看瓷器、看木雕……回程途中,许多人的脑子开窍了,大家议论纷纷,话声不绝,谈得最多的就是学习人家如何革新,把漆篮向高端发展!这时,躲在车后的郭志煌眯起眼睛假装没听见,心里却偷偷地乐了。

观念的转变,促进了龙水村漆篮技艺和造型的发展。郭志煌集中精力与老艺人共谋共划,力求创新,给漆篮加入了时代特色,以乡愁为卖点,以适应当下市场需求。由此,龙水村开发的精巧、新颖的漆篮工艺品,因寄托着不少闽南人的怀旧和海外华侨的思念,备受各方喜爱,销路一下打开了。随着漆篮产业复活,全村从事漆篮工艺的人从几十人增加到几百人;一度陷入“空心村”的龙水村,人丁又开始兴旺起来了。

作为奔赴小康的带头人郭志煌,还把当村支书的工资,如数送给村里的老人。由此,用“辛苦指数”换来群众“幸福指数”的郭志煌,也被泉州市委授予“优秀**员”称号。

临行前,郭志煌对我说:“我对漆篮一直有个心愿——继续钻研,让工艺更上一层楼,使漆篮成为国礼,走进人民大会堂!”我说:“那一天,是不是你的成功之日?”郭志煌看着我,挥挥手说道:“还不够,等到村里外出打工的人都回来了,那时才算成功!”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来自于网络收集,著作权属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admin#shaoqun.com(#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