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不是随意信马由缰 《走马锦城西》:“成都之俗,以游乐相尚”
封面新闻记者 闫雯雯
12月9日上午,《走马锦城西——五百年前的诗意成都》研讨会在四川省作协大院举行。
《走马锦城西——五百年前的诗意成都》一书于2020年5月由成都时代出版社正式出版。在众多反映天府文化、成都历史文化的图书中,该书独辟蹊径地从明朝蜀王文集珍品中挖掘出相关史料,真实还原了明朝中期时的成都文化旅游状况,可以说是填补了一项文化空白。
“读完这本书,就像是吃了一盘好菜,喝了一杯好酒,让人非常舒服。”四川省散文学会特邀副会长潘鸣感叹,跟着《走马锦城西》就像是进行了一场穿越历史的文化旅行,弥补了对于成都历史文化的欠缺。
在他看来,黄勇的“走马”,不是随意的“信马由缰”,也没有简单重蹈那些怀旧历史文化籍本的老路数,而是另辟蹊径,去“打开一扇不可多得的窗口”,从独特奇妙的角度来“窥探成都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原生态”。他从浩繁的史料中大海捞针,觅得五百年前大明王朝几位蜀王吟颂“成都十景”的诗章,由此切入,向读者徐徐呈现一座“诗意成都”。
"通篇以五百年前“成都十景”的物象和意境情景再现为主线,引用了蜀王们大量美诗妙吟,细细品读,把明朝中期的'诗意成都'精雕细刻得美若海市蜃楼。文中还引用了杜甫、纪晓岚、马可·波罗等历朝中外诸多文人骚客的诗文,从多角度彰显了古成都的千姿百媚。"
在成都市作协副主席王国平看来,近些年市面上能够看到的写成都的书比较多了,比起20-30年前有一个明显的变化就是受众比较广。以前写成都的书籍多是学者在写,有很多的专业用语,普通读者读起来有难度。近些年来,作家的介入让写成都的著作更加接地气,更加通俗化。
不仅如此,作家们在近些年也有变化,从单纯的作家向学者型的作家转变。作家们兼顾考据、历史,多学科的创作,既有文献价值又有文学价值,因此受众广。这样的作品面世,可以兼顾各种读者的需求。
“我们现在看到的这本书是关于蜀王府的诗意生活,但实际上还可以适当加入普通人的诗意生活。当时普通市民的生活也很愉快,加入普通人视野的生活,更可以两相印证。”王国平说出了自己对于《走马锦城西》更进一步的期待。
四川大学锦城学院教授谢天开谈到《走马锦城西》作为一本历史文化随笔,以第七任蜀藩王朱申凿与第九任蜀藩王朱让栩“十景诗”为线索,串联出“成都之俗,以游乐相尚”的地方历史的集体无意识的文化遗传。从表象到深层,或许正是如此“边缘”的成都常年举行的盛大游乐文化,让西川的历任蜀藩王们得到安乐,消解了来自王朝“中心”圈养的高压,悠哉游哉地成为“宗藩首善”。
封面新闻特级首席编辑张晓琴则从《走马锦城西》看到了一本“小而美的成都风物读本”。张晓琴女士介绍了这本书的创作初衷,是脱胎于华西都市报宽窄巷副刊的一组策划。2017年,作者黄勇偶然得知,成都市龙泉驿区档案局(馆)专职从事编研工作的胡开全远赴日本,在日本东京国立公文书馆完整拍摄了4部世界仅存的原版蜀王文集。初步研读之后,觉得这个对明代成都的社会生活有一种独特的表达,很有意义,非常有兴趣深入了解。所以,在华西都市报推出了“蜀王秘档”系列报道,历时差不多一年。这应该就是黄勇的这本书的雏形。
张晓琴认为这本书角度独特,以景物为切入点,展示成都风物变化。用随笔的写法,以独特的视角解读历史。“这本书应该算是一本历史随笔吧,说是历史,是因为虽然有了很多诗词歌赋,但这些诗词和考据都是为了重现当年的历史;说他是随笔,是因为他的写法随性,信笔而为,对很多材料都可以信手拈来,整合到一起,读起来有种让人听故事的感觉。可能这就是作为一个媒体人的独特之处吧。”
在最后,黄勇对大家表示了感谢。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3386405712】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