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星空旅游网!
2020
12/08
8:00
你的位置:首页 > 旅游攻略

富顺古佛镇 历经沧桑古意犹存

原标题:富顺古佛镇 历经沧桑古意犹存

富顺古佛镇 历经沧桑古意犹存

地处龙贯山脉南麓的古佛镇。

清代富顺东大路古佛场段。

□ 刘刚

古佛镇位于四川省富顺县东部边陲,地处龙贯山脉南麓、沱江一级支流锡溪(大城河)上游,因其东临泸县、东北接隆昌,故有“一脚踏三县”之说。

历史上,古佛镇曾以矿产资源富集而著称,最引以为自豪的莫过于储量丰富的煤炭资源。《古佛镇志》载,“新中国成立前,方圆六七平方千米大小矿井数以十计”,由此可见当年古佛镇采煤业的红火。因此在相当长一段时期,“煤矿”几乎成为“古佛”的代名词,“乌金重镇”之盛名由此得来。

其实,“煤炭”之外,“古”也是古佛镇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其中尤以古建置、古文物等为最。这些有着深厚历史底蕴的“古”元素,是古佛镇传承发展的重要依托。

旧时通衢大道今变农耕小路

探寻古佛镇的由来,自然离不开形成于清代初期的古佛场。《古佛镇志》载:“清人在似象形的山上建庙,取名‘白象寺’,因寺内置燃灯古佛一尊,故又名‘古佛寺’。”由于寺庙香火不断,不少商民在其周围售卖香烛钱纸、农副产品及百货杂物,后来当地人干脆在此修房造屋以经营茶馆酒店,一时人来人往、购销两旺,逐渐形成一个以古佛寺为中心的农村集市,人称“古佛场”。

到了清康熙年间,富顺全境实行分区管理,设置四乡八路,即东为在城乡,辖上东路、下东路;南为洪合乡,辖上南路、下南路;西为玉正乡,辖上西路、下西路;北为富义乡,辖上北路、下北路。古佛场距县城约90里,属在城乡下东路,位居东大路(或正东路)的末段。

据清光绪三十一年抄本《富顺县乡土志》载,东大路起于县城东门,经东街、龙洞场、万家垇、童家寺、古佛场至天洋坪接泸州界,全程共120里。这条途经古佛场的大路,自开始建立一直是“盐担子”和“煤挑子”的必经之路。倘若以古佛场为坐标,沿大路往东北可抵天洋坪通泸州,往西则可达之溪镇和童家寺。

主路之外,还有南、北两条支路在此汇合,其中南支路连大垇场,北支路接中兴场、戴家寺。

四通八达的古代交通路网,既提升了古佛场在东大路上的区位优势,也为地处边界的古佛场开辟了一条条对外交往与商贸之路。直到今天,这条由石板铺就的大路,在古佛场双河口仍有约两百米长的路段保存较为完好,只是当初的通衢大道已变作农人的耕作小路,唯有挑夫和马帮留下的或深或浅的踏痕尚能显示出昔日的喧嚣与繁华。

据清同治版《富顺县志·仓储志》载,古佛场(古佛堂)是下东路十三处储备粮食的社仓之一,具备赈灾备荒、安民固本、平抑粮价、调节市场、供养军队、备战应战等重要功能。

旧志还载,古佛场周围有古佛堂、玉佛寺、诏兴寺、董家寺、石磐寺等众多寺庙,其中诏兴寺“治下东八十里,接泸州界,在高山岩下。岩涌清泉,朝夕不涸。宋时建,康熙三十一年重修。近古佛场五里。”县人、明天启解元周麟曾于此作诗一首:“银浦何年天外落,上方化作玉泉流。溪山恐复逢三笑,林麓翻疑到十洲。翠色成云清倦眼,松涛响梵释闲愁。探奇难别维摩丈,金马远思此日游。”

纵观古佛的百年建置沿革史,或设场置保,或变保为团,或改团称乡,或撤乡建公社后复称乡,行政更替几经变易,唯“古佛”之名历沧桑而犹存。1995年,古佛乡并许家乡后更改为今古佛镇之名。2019年9月,古佛镇再并中石镇后仍称古佛镇。

文物古迹见证民风民俗变迁史

古佛场历经三四百年的时光变迁,如今已变成县辖镇,拥有凤仪、冯坪、田边、天洋、火车、华福、富强、百花、千佛等9个行政村和古佛、马垇、中兴等3个场镇,更有古佛场老街和中兴场中兴街两条百年老街。在这些场镇社区和百年老街之中,分散着丰富的文物古迹和历史遗存,或为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或为一般文物保护点,无不见证着古佛镇的经济社会发展史和民风民俗变迁史,是古佛镇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最引人注目的当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石磐寺石坊”。该石坊位于富强村一处遍地是圆磐状巨石的地方,石磐寺就修建在其中最大的圆磐石上。石坊因石磐寺而建,为古寺遗存建筑。

据富顺旧志记载:“石磐寺在县东七十里。崇山之脊有巨石如磐,因名。万历十九年(1591年)建。”《中石镇志》又载,石磐寺共建有4座堂,第一座堂中塑有大观音,第二座堂中塑有四大天王、牛王菩萨、马王菩萨,第三座堂中设有钟鼓,第四座为山门。可惜古寺及寺内塑像于20世纪70年代修建村小被拆毁,现仅存两座石坊,前后相距16米。其中,第一座石坊为四柱三门,条石垒砌,正檐为歇山式,通高4.45米,面阔5.2米,石坊上刻莲花浅浮雕图案;第二座石坊为四柱三门,主檐歇山式,通高4.42米,面阔5.6米,横额上雕有人物、背刻卷草,坊身刻有“莲花祥林”“万磐古涅”等文字。两座石坊距今已有四百余年,保存基本完整,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和文物价值。

军事类古建筑“安和寨”则为县境保留较为完整的古寨。该寨位于田边村王大山,修建于清末民初,占地面积5万平方米。民间传说,寨子为蔡锷将军部旅长郭环武修建,主要用作招兵买马、练兵防匪。山寨近似椭圆形,沿山腰四周筑石为墙,设西、南门楼两道,建有炮楼(哨楼)5座。寨内依势建有院舍、练兵场,并开辟田土、水源等。整个寨子地势高险、堡垒重重,建造稳固厚重且森严壁垒,易守难攻,现保留有西门楼、南哨楼(炮楼)、数栋房屋及残存寨墙。

而颇具古韵的移民文物点吴家祠堂,是不可多得的清代民居。该祠堂位于田边村黄湾子,坐北向南,建于清代。现存大门外墙,由砖石建造,通高8米,横阔18.4米。墙体中部开“八”字形大门。大门上方拱匾塑雕有“伦祀口雲”四个大字,两边门柱由黄浆石建造,分别阴刻楷书对联。其中,右联为“南来三楚,西入四川,襄釜水以为家,谋诒燕翼宗功远”,左联为“派演麻城,源归渤海,拱鞍山而肇祀,秀毓龙文世泽长”。该门墙建造雄伟,保存基本完整,尤其是文字刻工浑厚有力。

吴家祠堂是明末清初“湖广填四川”的历史见证,反映了吴氏家族移民入川定居古佛镇的艰辛历程,是研究客家文化的宝贵遗存。

此外,镇域内还有田边村熊氏宅、田边村狮子桥、天洋村文昌宫、中兴场阮氏宅、中兴场王氏宅等多处文物,为古佛镇经济社会发展和风土人情提供了有力的实物证据。

拥有两所历史悠久的百年老校

古佛的教育起步较早,而见诸文字的记载可追溯至清代富顺旧志中关于“学田(即学产)”的记述。那时,清政府承袭前朝旧制,以公田收益作为办学经费,于清初在下东路设置学田六处,其中包括古佛场,“每年收租谷二十六石,载粮二钱三分五厘。”到清末时,今镇域内先后创办两所小学堂,即现古佛镇中石九年制学校和古佛镇九年制学校的前身,古佛镇也由此成为全县少数几个拥有两所百年老校的县辖镇之一。

先说说古佛镇中石九年制学校。据《中石镇志》载,该学校创建于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地址在中兴场古庙,始名“富顺县下东路中兴场公立初级小学堂”。民国6年(1917年),学校迁至大山坪。1951年,学校迁至火车村洗布凼,利用民房作教室。1995年,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2008年,学校更名为“中石镇九年制学校”。2019年,因行政区划调整,学校改名为“古佛镇中石九年制学校”。

再看看古佛镇九年制学校。该学校位于古佛场尾白象寺山上,由原古庙“白象寺”改建而成。据《古佛镇志》载,学校创建于清朝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创建之初取名“富顺县天佛乡小学堂古佛分部”。民国31年(1942年),更名为“富顺县古佛乡国民学校”。1995年,因撤乡并镇,学校更名为“古佛镇中心小学校”。2014年,学校又更名为“古佛镇九年制学校”。

两所百年老校从清末一路走来,先后为中石、古佛、富顺乃至国家培养了成千上万的杰出人才,毫无疑问是农村教育蓬勃发展的范例,也是古佛镇百年教育的缩影。

文图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来自于网络收集,著作权属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admin#shaoqun.com(#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