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扔满垃圾的“天堂顶”不是天堂,各方协同治理刻不容缓
南都评论员 萧锐
那个被称为“广州最接近天堂的地方”的本地最高峰“天堂顶”,因为部分登山客的不文明行为,正在渐渐成为“垃圾场”。日前,南都“记者帮”联合“广州街坊”群防共治队伍——从化清峰侠实地调查天堂顶污染现状,围绕是否在山上设置垃圾箱的问题,网友众说纷纭。
登山爱好者在山林陡坡间捡拾垃圾
徒步登山作为一种健康的生活和运动方式,却在一部分登山客身上共存着随意丢弃垃圾的生活陋习,不能不说真是莫大的讽刺。从定期捡拾回数量可观的垃圾来看,不在少数的不文明登山客必须受到谴责,随手丢弃垃圾,甚至刻意将垃圾丢至不易捡拾的偏僻危险处的行为,不仅人为增加着义工的工作量与危险度,而且是在以热爱自然的名义破坏环境。
令人尴尬的是,那部分呼吁Leave No Trace(无痕山林)原则、倡导登山者“除了脚印,什么都不要留下”的声音,似乎永远无法到达和改变另一部分污染制造群体,信息茧房效应下的传播失效,使得仅靠公共倡导对于改变景区环境状况可能会短时间内难尽如人意。
对登山客的文明倡导,作为社会治理中最柔性的那部分,其在景区管理这一宏大议程中固然责任重大,但在有效、快速治理的角度,却仍然需要尽可能明确和统筹政府各部门、辖区的属地责任,然后在细致化、多元化景区垃圾治理上群策群力。地跨惠州、从化的天堂顶,切实存在的污染并不因为管辖权的模糊而消失不见,反而会因为统筹治理能力的欠缺变得更加棘手,局面更令人堪忧。
本期南都“周一见”很罕见地“不设评分”,更是在指向天堂顶景区管理有欠明确、多部门“群龙治水”的问题。迫切需要由具有统筹能力的政府层级介入,明确管理责任,包括因有效管理获得的公共收益,在确定监管义务的前提下,督促相关部门协同配合与有效治理。
登山爱好者带着3大包垃圾下山
有必要理清,对自然环境尽可能少的干预并不意味着管理层面的无为而治,此番网友针对是否在景区设置垃圾箱有正反两方面的讨论。但事实上,设置垃圾箱作为短期内规范和约束游客乱扔垃圾行为的方式,与“带垃圾下山”的长期文明倡导之间,二者其实并不矛盾。
对山上设置垃圾箱提出不同意见的观点也只是考虑到“垃圾长期堆放”“不能及时清理”的问题,并非是对短期环保维护与长期环保倡导矛盾的忧虑。在明确有效管理责任基础上,有关部门完全可以在增设必要的垃圾堆放装置、明确回收清运垃圾人员与频次的同时,通过创意性的奖励机制引导游客自带,甚至捡拾他人丢弃的垃圾下山。
而景区的垃圾治理,也需要包括环保执法、公益诉讼在内的社会多部门有效联动,明确的管理主体并不排斥多部门的有效参与,反而更加迫切需要“一呼百应”的集群响应机制。媒体报道中提及,天堂顶山道的垃圾除了难以明确丢弃主体的矿泉水瓶与塑料食品包装袋,还有“登山组织留下的飘带”这一具有相当识别性的不可降解垃圾,景区管理部门完全可以按图索骥,通过环保部门对涉事组织、机构进行有效干预,不排除采取“不文明行为公示”的手段对随意丢弃垃圾的做法予以公开谴责和黑名单禁入。
文明不是一天养成的,它需要管理责任明确、协同治理有效的各方合力,需要道德呼吁,也需要果决督促。景区治理的具体措施可以多元化、多样化,游客于管理者也大可以群策群力,但管理责任不明却极易导致各项治理措施缺乏依托、推动与执行,这是民间志愿服务与基层勉力而为最需要的呼应。破解“多龙治水”各管一段的难题,给城市留下这片纯净的“天堂顶”,必须打破门户之见,推倒生态保护的部门壁垒,已经刻不容缓!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