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星空旅游网!
2020
12/07
8:00
你的位置:首页 > 旅游攻略

澳门有座大三巴,还有一座小三巴,同为世界文化遗产,后者却鲜为人知

原标题:澳门有座大三巴,还有一座小三巴,同为世界文化遗产,后者却鲜为人知

提到澳门旅游,相信很多朋友的潜意识首先便会想到著名的大三巴牌枋,因为它太出名了,几乎可以等同于澳门的旅游标签,有着无可替代的地位。但是澳门作为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虽然面积不大,但它的文化与旅游又岂是一座大三巴牌枋可以代表的呢?举世闻名的美食之都、古老的教堂、西洋式炮台、中国沿海第一座欧式灯塔、中国最古老的欧式剧院、大量中西风格结合的民居以及相邻的广场和街道构成了“澳门历史城区”早已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大三巴是世界文化遗产,但澳门的世界文化遗产却远不止大三巴牌枋,而是包括妈阁庙前地、亚婆井前地、岗顶前地、议事亭前地、大堂前地、板樟堂前地、耶稣会纪念广场、白鸽巢前地等多个广场空间,以及妈阁庙、港务局大楼、郑家大屋、圣老楞佐敎堂、圣若瑟修院及圣堂、岗顶剧院、何东图书馆、圣奥斯定敎堂、民政总署大楼、三街会馆(关帝庙)、仁慈堂大楼、大堂(主敎座堂)、卢家大屋、玫瑰堂、大三巴牌坊、哪咤庙、旧城墙遗址、大炮台、圣安多尼敎堂、东方基金会会址、基督敎坟场、东望洋炮台等20多处中西式历史建筑,大三巴仅是这二十五分之一。

澳门历史城区保存了澳门四百多年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精髓,它是中国境内现存年代最远、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和最集中,以西式建筑为主、中西式建筑互相辉映的历史城区,也是西方宗教文化在中国和远东地区传播历史重要的见证,更是四百多年来中西文化交流互补、多元共存的结晶。

漫步在澳门历史老城区,像大三巴这样的古老建筑还有很多,比如本文要向大家介绍的圣若瑟修院便是其中之一,圣若瑟修院於1728年由耶稣会士创办。在二百多年的办学过程中,圣若瑟修院培养了许多中国和东南亚各地教会的人才,被老一辈的澳门人称为澳门天主教的“少林寺”。

与圣若瑟修院毗连的圣若瑟修院圣堂始建于1746年兴建,历时12年才完成,其规模仅次于耶稣会士兴建的圣保禄教堂(也就是如今大三巴牌坊的前身),因此本地人又称它为“三巴仔”或”小三巴“。圣堂内有奠基石及奠基纪念铜牌,记载修建圣堂的日期及人员,铜牌背面更有一行汉字:“乾隆壹拾壹年捌月贰拾陆日”。

圣若瑟修院主要由修院大楼及圣堂组成,是一座带有内外花园的修道院,四周筑有围墙与外界隔离。修院入口大门设於三巴仔街,大门与圣堂入口成一轴线关系,其间与大三巴一样,入门后有长长的花岗石阶梯,而圣若瑟修院便位于阶梯的最高处,则修院大楼建筑入口则设于圣堂的右侧。

据同行的工作人员介绍,圣若瑟修院的大楼最初为二层建筑,经加建成为今天三层规模,大楼主要以青砖为建筑材料,宽厚的墙身建在花岗石基础上,修院内各层房间一般由既长且宽的走廊贯连,其中一条纵向走廊宽3.8 米,长达80 米。房间的门窗均为半圆拱状。除地面层铺麻石或大阶砖外,其余各层均铺上柚木地板,并设有木天花,大楼之屋顶为中式瓦顶,杉木梁直接架在墙体上。整个大楼设计以简单灵活为主,装饰线条也不多。

圣堂与修院大楼纯朴简洁风格相反,是以华丽夸张的巴洛克风格著称。教堂共设有三个正面入口,两侧入口设有祭坛,之後才是主堂。中间入口直达主堂,主堂平面成拉丁十字型,长轴长27 米,短轴长16米,长轴两端分别为入口前厅及主祭坛,祭坛供奉圣若瑟像,为巴洛克式设计,装饰甚多,其中两组四枝腰缠金叶的旋柱最具特色,柱头则以断山花形式收结。

圣约瑟修院圣堂内现存圣方济各.沙勿略的手肱骨,供**敬礼,它存在的意义有点类似佛教的舍利子一样。因为沙勿略是第一位到远东传教的耶稣会士,1552年死於澳门附近的上川岛,後被誉为东方宗徒。该圣髑被视为东方天主教会的重要文物(如上图中间)。

圣约瑟修院圣堂由四个帆拱顶托起的罗马式穹窿空间组成,穹窿直径约为12.5 米,顶部高度为19米,开有三环各16个窗户,其中最高一环祗是象徵式的窗框线,另两环才具有透风及采光功能,穹顶内侧为白色,中间是黄色的耶稣会会徽。

圣约瑟修院自建成以来,已经历数百年风寸洗礼,发生了很多的大事和波折,却依然仍屹立不倒,据工作人员介绍,耶稣会会士在1762 年首次被遂离澳门达二十年,修院在这个时期一度沦落为孤儿院。 1783 年高维雅主教邀请司铎数人,来澳重新开办修院。 如今大三巴仅剩前面的牌枋,同样历史悠久的圣约瑟修院却依然保存完好,而且皆是世界文化遗产的重组成部分,所以它的意义完全不逊于大三巴,大家如果下次再来澳门旅游,一定要抽机会去看看,相信它定然不会让你失望的。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来自于网络收集,著作权属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admin#shaoqun.com(#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