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台海观澜 | 台湾人在大陆,大陆人在台湾,冷热两重天
王义伟/文 台湾人在大陆如鱼得水,大陆人在台湾处境尴尬。这是现阶段两岸关系的一个特殊现象。
仅仅5年前还不是这个样子。5年前再往前推8年,是**执政时期(2008年至2016年)。那个时候的两岸关系,不但经贸交流进展顺利、两岸签署了20多项协议,两岸人文交流也非常热络。大陆人赴台旅游年年创新高,大陆媒体盛赞台湾最美的风景是人。对于蜂拥而来的大陆游客,台湾民众偶有抱怨,但也主要集中在大陆客高门大嗓、不守秩序这些小节上,总体上,大陆游客展现出的强大的消费能力,让台湾民众尤其是旅游业者笑逐颜开。
蔡英文执政后,两岸人文交流开始降温,直到今年,气氛最冷。
目前,大陆人在台湾主要是两部分人,陆配和陆生。陆配是指台湾人的大陆配偶,其中以大陆新娘为主。陆生是大陆赴台学习的学生,都是年轻人。年初疫情爆发后,蔡英文当局在对待陆配和陆生方面的做法,让这些大陆人寒心了。
首先是陆配不但赴台无门,还造成骨肉分离。一家人,因为是两岸家庭,户口不在一个地方,有的在大陆,有的在台湾,于是不得团圆。其次是陆生无法返台上课,台湾有关方面反复阻挠,大陆这边,国台办持续呼吁,对岸就是不理。这让赴台学习还未完成学业的陆生情何以堪。
更让陆配和陆生难以忍受的,是台湾民众尤其是深绿支持者对大陆人的态度。这种态度几乎可以用“敌视”来形容。
这种敌视带来的后果之一,就是陆生在接受采访时,都不愿意曝光自己的名字。一位化名D的陆生在接受台湾媒体采访时表示:“面对那些质疑,我不在意。很多在网上批评陆生的人,可能一辈子都没来过台湾或没去过大陆,但我来了,我相信我看到的、我了解到的,别人说什么,都没关系的,不要理会就好了,他们在网上敲碎键盘也不会真正伤害到什么。”
网络上是汹涌而来的对大陆的敌意,但在现实生活中,当两岸的学生面对面时,敌意就少了。上述D同学就说:“我身边的、我所有认识的台湾同学,他们对陆生都没有太大的歧视和偏见,不会在意你的身分,不会说因为你是陆生就不跟你来往。”这一点还是令人欣慰的。
既感受到了友好,也感受到了敌意,有的陆生撰写的文章,题目就是“求学台湾,半是蜜糖半是伤”。这算是真实写照吧。
与大陆人在台湾的遭遇和感受相比,台湾人在大陆的境况则不一样。
台商是台湾人在大陆最大的一个群体,这个群体基本上已经完全融入了大陆的社会和生活中,某种程度上可以称得上“同呼吸、同命运”。
11月23日,大陆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标志着扶贫工作取得决定性胜利。这个成果中,也有台企和台商的贡献。根据国台办的介绍,台企和台商以直接投资、技术引进、助力就业等形式参与了各地的扶贫攻坚工作。其中的典型是位于“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的甘肃省广河县。在这个县的脱贫攻坚中,台企和台商在产业、就业、教育、医疗卫生等方面实施了160多个扶贫项目,投入和捐赠超过6000万元人民币。
与耕耘大陆几十年的台商相比,西进登陆闯天下的台湾学生,是一个年轻的群体。这个群体数量虽然不大,但在最近几年爆发出了强大的能量。就在昨天(12月2日),一位年轻的台湾学生李伟国获得了四川省劳动模范的称号。这个李伟国,以合伙人和总经理的身份经营着一个指导学生创业的平台华灿工场,在北京、珠海和成都设有创业基地,先后孵化企业700余家,其中台企62家。这样的成绩,让人刮目相看。
笔者在之前的评论中曾经指出,在两岸关系中,政治对经贸交流的影响是有限的,即使绿营执政、努力阻挠,两岸经贸交流依然会按照市场规律强势推进。
上述情况则说明,在台湾,政治人物虽然无法影响经贸交流,但可以深度影响民意和民心。
他们尤其善于影响年轻人。
即便是这样,大陆学生赴台湾求学,依然有其积极意义。
他们是两岸关系中一股弥足珍贵的、细细的暖流。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