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梅陇镇“文化客堂间”聚焦“双循环”治村聚心,提升社会文明
客堂间,旧时沪上人家接待宾客的地方,而今,它在上海市梅陇镇焕发新颜,成为“文化客堂间”。远观,雅致的农家院林木环绕,古朴端庄;近看,竟是别有洞天的活动场所。在这里,村民看大戏、唱沪剧、过舞瘾,也学习、交流、议事。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在2035年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要求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推动形成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文明风尚、行为规范,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小小客堂间,处处显文明。在梅陇镇“文化客堂间”,以文治村、以文聚心形成了一个巧妙的“双循环”,成为文化走进乡村,通过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提高社会文明程度的范例。
在“文化客堂间”,村民们展开了一场关于“美丽乡村如何建设”的激烈讨论。有人提出应该建一个休闲小广场,有人反对,说是建了小广场晚上跳广场舞太吵;有人提出应该修一个停车场,又有人反对,说是停车场给外地租房客停车,本地人还是享受不到便利;有人提出建个花坛,还是有人反对,说是日子久了花坛的维护是个问题;还有人提出,空地原先就是家里的自留地,自己就想种菜,谁都不让用……
一以文治村:争论和乡愁都有地儿安放
在曹中村,“文化客堂间”正是村民商量村里大事、开展自治的议事处。
在这里,村干部主持下,村民们一起调整村宅空地的建设方案。哪里做花坛,绿化后期由哪户人家看管;哪里种菜,怎样修建菜园小围墙;哪里做停车场,停车场如何维护……经协商,大家达成了一致意见,村里停车难、乱晾晒等大大小小的问题解决啦。
有了“文化客堂间”,地处闵行区东面的梅陇镇,格外有活力。实际上,梅陇镇的美丽乡村建设早在几年前就如火如荼地展开:黑臭的断头河道经过疏浚,重新清澈秀美了;原先脏乱差的城中村变成了“生态园”……走绿色发展道路的同时,梅陇镇的文化建设一步不落,以“文化客堂间”为村民拓出公共活动的新空间,也为城乡治理找到了支点。
有了“文化客堂间”,梅陇镇格外有活力。
2016年,通过专家调研、实地勘察,梅陇镇选定曹中村、行西村作为第一批“文化客堂间”的建设点,希望通过挖掘乡风习俗、乡情故事,实现乡土文化传承。
行西村“文化客堂间”
“曹中村有12个村民小组,随着城市化发展,其中5个村民小组都已经动迁出去了。但不管搬得多远,他们的根都还在村里。逢年过节,他们都回到村里的客堂间坐一坐,叙一叙家常。”曹中村党总支常务副书记林彩萍说,一代代村民把“文化客堂间”视为共同记忆的承载地,倾注了真切深厚的情意,这里理所当然是厚植乡土文化的空间。
“文化客堂间”里,一块块精心制作的橱窗展板、一幅幅记录历史的老照片、一台台说唱今日好生活的戏剧,将乡村的过去与现在、旧貌与新颜铺展出来,让乡愁有所安放。
曹中村“文化客堂间”记录历史的老照片
“赶早不忙,种早不荒;娘家饭香,婆家饭长。”“女儿不断娘家路,饮水难忘掘井人”……简朴的屏风上,图文并茂展示了曹中村的建制沿革、传统特产、乡情乡貌变迁等内容。特别引人注目的是林师傅家40年来同一个角度拍摄的照片:1976年,他家只是两间破败的草棚;1982年,他家盖起了大瓦房;1986年,他家建起了两层小楼;现在,他动迁搬进了现代小区,门前矗立着一幢幢高楼。一张张对比鲜明的照片,真实记录了改革开放给曹中村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像这样保存乡土气息、实现基层自治的行动,已经在多个村形成特色。随着第一批建设点的成功运行,目前梅陇镇已经建成7家“文化客堂间”。
除了曹中村和行西村,集心村的“文化客堂间”注重配送各类文艺演出、文化活动,让老百姓接受文化熏陶的同时,强化节目创作与自治管理。许泾村“文化客堂间”则以许泾文化为主题,以村民讲吧、村民舞台、村民健身、村民茶室、村民聊天室、村民阅览室、村民卫生室等为内容,逐渐成了村民互动交流点。
集心村“文化客堂间”的文艺演出
许泾村“文化客堂间”逐渐成为村民的互动交流点
“我们最早在蔷薇小学边的空地跳舞,后来被投诉扰民,就转去了虹梅菁典苑的地下车库继续跳,但这也不是长久之计。”
“以前,没有‘文化客堂间’的时候,村民们只能在老年活动室里打打麻将、聊聊闲天,比较单调、有点低级。”
二以文聚心:文化新景再塑贤德民风
张国琴是一名广场舞队的领队。她遇到的跳舞难问题,很快得到了解决。“我抱着试一试的想法找到村里,希望能帮忙解决场地,村里很快就回应了我们的诉求,争取到老年活动室作为专门活动场所,又改造扩建,给装上了敞亮的镜子和配套的音响。这下,我们跳得更带劲了!”
老年活动室位于行南村“文化客堂间”。2018年投入使用的行南村“文化客堂间”,是比较宽敞的一所,两幢楼建筑面积共约1500平方米,除了老年活动室,还有村民宴会厅、会议室、卫生所、展示厅等,配置可谓丰富。
行南村“文化客堂间”
活动室展示柜里展示着20多个荣誉证书。“2016第三届横店中国大妈节最佳风尚奖”“2017年大爱城第一届达人秀比赛二等奖”……每张奖状都是队员用汗水浇灌而来。队员中年龄最小的47岁,最大的68岁。无论严寒还是酷暑,每个工作日的晚上,都能看到她们跳舞的身影。
行南村村干部王慧英说,“文化客堂间”的老年活动室经过修缮更加适合舞蹈队的活动,为保护舞者身体,还铺设了橡胶地垫。“经过大家共同努力,已经培育出活力舞蹈队、行南太极队等群众自发的健身组织,为村民增添了一项幸福的事业。”
集心村也是如此。“现在真是不一样啦,‘文化客堂间’里有完备的文化设施,还免费开放,唱戏听戏都舒坦,我们也能追求阳春白雪的兴趣爱好了,小日子不要太滋润哦。”王慧英说。
集心村民间戏迷协会组织者金向华说,他们当中有乐队成员20余人,沪剧业余爱好者20余人。虽是个业余沪剧团,排演的戏却受到不少村民的喜爱。一传十,十传百,时常有单位邀请他们去演出,业余戏迷渐渐成了“草根名角”,大家都感到自豪。
富足的生活激发了人们更高层次的追求。在“文化客堂间”看大戏、唱沪剧、过戏瘾,已成为集心村村民共同的文化爱好。集心村的“文化客堂间”占地面积近800平方米,粉墙黛瓦,古色古香。其最大的亮点是一个灯光音响设施齐全、可容纳300人的大舞台,每年各种文化演出超20场,服务村民达7000人次。每周有专业演出,戏迷每周二晚上带来自排自演的戏。梅陇镇沪剧团常来这里,剧目有《大雷雨》《少奶奶的扇子》,还有最新的禁毒题材《心有泪千行》等。文化领军人物之一、行西村的平桂琴还在这里驻点开设了课堂,义务普及沪剧知识,收了很多对沪剧感兴趣的学生,倾力授课。
集心村“文化客堂间”每年各种文化演出超20场
这背后,是梅陇镇文体中心打通了市、区、镇、村四级网络,自2017年起将文化项目配送到了每一个“文化客堂间”,还引入文化能人丰富内涵。在文化能人带动之下,梅陇又形成了文化领军人物为“文化指导员”、各“文化客堂间”文化干部和社区各类文化团队为骨干的三级服务机制,培养、带动一批有影响力的基层文化工作者,形成了较为专业的群众文化工作人员队伍。
“文化客堂间”里,村民讲述故事时,用不着提醒,就有工作人员及时记录下来,提升为“百姓口述历史”。村民动笔形成的文字,镇上从中挑选优秀文章和精彩言论,向报刊推荐发表,其他作品则用于制作黑板报、标语牌,公布于众。
比如,最近发掘的乡谚俗语,现在正张贴在标语牌上:
“娘家饭香,婆家饭长。”
“面筋裹馄饨,一块土浪人。”
“宅上出个好嫂嫂,满村姑娘齐学好。”
如此言简意赅又富有哲理的沪谚,不禁让人佩服老百姓的生活智慧。更重要是,这些语言来源于身边人,当地群众的接受和认同度很高,贤德民风随之形成。
今年9月,一部没有名演员也没有离奇情节的小品在上海市民中间传开了。作品讲述的是梅陇镇村民争抢非遗比赛名额,通过“文化客堂间”主理人带领村民用自己的文化艺术方式参与献礼新中国成立70周年活动的故事。这台小品凝聚着村民们对“文化客堂间”的认同。
行南村“文化客堂间”
他山之石
梅陇镇“文化客堂间”的主要做法
一、搭建特色平台,根据不同村不同情况打造特色“文化客堂间”,因地制宜开展文化活动,深耕细作,注重“村民自治”,强调共建共享,扩大文化资源辐射面。
二、统筹资源,以需求为牵引配送文化项目,培养团队骨干,优化文化服务,提高服务效能,提升群众文明素养。
“文化客堂间”,村民们最熟悉的地方,加上“文化”二字后,已出现了新的时代内涵。公共文化服务有了针对新时代的守正创新、与时俱进,有了需求牵引、对位供给,发生了从“有没有”到“好不好”的质变,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找到了解决之道。
记者手记
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乡村文化建设的深入推进,村民的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为弘扬。但同时,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多元思潮的涌现、城镇化的推进,社会矛盾风险不断凸显,社会治理的复杂性也不断加剧。
《**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了“社会治理特别是基层治理水平明显提高”的目标,并强调“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作出了新的任务部署。
文化参与社会治理,既提升了公共文化服务的效能,又创新了社会治理的方式方法。梅陇镇找到的这个支点,就是“文化客堂间”。日前,中宣部等表彰第八届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建设先进集体,梅陇镇文化体育事业发展中心位列名单,其亮点正是“文化客堂间”。
以文治村、以文聚心,“文化客堂间”形成了“双循环”。在这个空间,文化和社会资源不断汇集,解决了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的问题,满足着村民对美好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它是百姓们业余时间的好去处,看看演出,跳跳广场舞,聊聊天,就近、全天候的活动交流平台让村民们又聚到了一起。通过乡土文化的吸引,在共同兴趣爱好的牵引下,人们的心自然靠近了,更容易就生活中的大小事宜达成一致,促成真正解决问题的方案。乡土文化这条看不到、摸不到,却是人与人之间最牢固的纽带,真正发挥了形成文化认同的作用,产生了提升基层民主自治水平、提升社会文明程度的良好效果。
在“社会治理,文化当先”思路中诞生的“文化客堂间”是典型也是缩影,彰显着现代管理智慧。探索搭建这样的政府搭台、百姓唱戏、村民自治的舞台,用文化方式通过提升村民文明程度和道德水平来化解社会矛盾,深化村民自治,打通社会治理“毛细血管”,凝聚不同社会阶层的力量,推动实现社会治理从“刚性”到“柔性”的转变,同时促进社会文明素质提升,梅陇镇的做法,值得肯定,可资借鉴。
责编:裴秋菊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