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莫让“产业绿”越红线
近年来,随着我国现代化步伐的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迅猛,一大批优势特色产业脱颖而出,大幅带动了农民增收。与此同时,这些产业规模大,在生长期带来了广袤的绿色,尤其是在干旱的西北地区,“产业绿”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成为让人赞叹的人工杰作。
因为经济效益好,又提高了绿色覆盖面积,这些富民产业得到了地方政府的大面积推广,群众的发展积极性也很高。高歌猛进下,“产业绿”有时就会触及和越过生态保护红线,如在生态脆弱区大规模开发新地,在水源涵养地旁边大量种植农作物等。
生态保护红线是指在自然生态服务功能、环境质量安全、自然资源利用等方面,需要实行严格保护的空间边界与管理限值,以维护国家和区域生态安全及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保障人民群众安全健康。生态保护红线是国家层面的生态“生命线”,主要分为重要生态功能区、陆地和海洋生态环境敏感区、脆弱区三大区域,涉及水源涵养、水土保持、防风固沙、调蓄洪水、生物多样性保护等诸多方面。之所以划定生态红线,旨在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发展过程中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为城市乡村筑牢生态屏障,从而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红线就是底线,如果触及和越过底线,就会形成破坏和造成损失,如水质变差、环境恶化、动植物减少等,有些甚至会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负面影响不容小觑。历史上,因为过度开垦造成生态环境恶化的例子并不少。
“产业绿”虽好,不能越红线。因此,各地尤其是西北地区在发展优势特色产业时,一定要先做好环境评估,限制产业规模,不能越过生态红线。对于已经在环境脆弱区建成的产业,要忍痛割爱,缩小规模,远离红线,在提升质量上下功夫。通过提高品质、打造品牌、开拓市场来实现优质优价,让“产业绿”和自然美互相辉映,以高质量发展更好带动农民增收。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