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俄罗斯边境村庄:仅存50多位居民生活,羡慕邻居芬兰的富裕
从芬兰到卡累利阿维加鲁斯村,只需要70公里左右,但这座俄罗斯西北部的小村庄却与芬兰形成了两个不同的世界。后者高度富裕发达,但前者村庄凋零村民生活拮据,濒临消失。
俄国对卡累利阿的统治可追溯到18世纪左右,一战后不久芬兰占领了卡累利阿大部分区域,但之后苏联又抢回了卡累利阿。苏联解体以后,俄国继承了卡累利阿的所有权,属于其联邦自治的共和国之一。
这段历史,也就是维加鲁斯村的历史。但维加鲁斯村并不是传统的卡累利阿人聚集地,而是一座以俄罗斯族为主体的村落。谈到这段近代历史,对比现在有些糟心的生活,一部分俄罗斯族人有时也难免会感慨,假如当年芬兰没有被击退,那么今天的生活会不会不一样一些。
卡累利阿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其境内湖泊密布,有千湖之国的美誉。其独特的生态环境,为其留下了丰富的林业资源。二战结束以后,苏联对木材急需剧增,大量伐木工人及其家属被移居到荒野树林中作业。
这一时期因伐木业诞生的小镇村庄,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但随苏联解体后,这些在特殊历史下出现的村镇,大都废弃成一座座鬼镇。在卡累利阿,被废弃的村镇有许多,而同样因伐木业诞生的维加鲁斯村,虽不至于出现无人居住的惨状,却也出现了倒计时。
村里总人口约有200多人,但实际的永久性住户却只有50人上下,且大都是年龄偏大的老人。他们曾是上个世纪年代,被苏联移居到这里伐木的工人,那时他们对未来充满**和幻想,但渐渐老去以后,却发现自己如同被遗忘了一样,心有所抱怨却无能为力。
前苏联解体后,村里的伐木业从国营转为私营。此时俄罗斯对木材急需下滑,二是引进了更先进的机器来伐木,人力伐木逐渐被淘汰。私有化以后,一切都以商业利润为前提,这些靠伐木的村民便大量失业。
失去了经济来源,青壮年选择去更远的地方谋生。后来,为了孩子的教育、便捷的生活、更健康的医疗环境,人们纷纷告别了自己的家乡,只剩下年迈的老人不舍得离开。
以上这些画面,相信大家都很熟悉。我们过去三年走访了几十座濒临消失的村庄,其实人去楼空与城镇化离不开关系。而俄罗斯由于地广人稀,人口更高度集中在城市,仅有25%左右人口居住在乡村地区。
留守的村民,大都有退休金,每月大约有10000卢比左右。这笔退休金看起来不少,卡累利阿的物价也远远不如隔壁的芬兰,但它连基本的生活都很难保障。大多数村民,还得自己种一些蔬菜瓜果,空闲的时候还得去采摘野外浆果贩卖补贴。
收入不高,村民连一台二手车都买不起。只有几户人家,存了一些钱购置汽车,但很少被家用,主要是给游客提供向导、自驾等服务。村民只能走一段路,然后坐公交车才能到附近的镇上采买。虽然车费不贵,但考虑到卑微的收入,村民一个月也才出去两三趟。
不好坐车大不了少去,还能省一些钱,但电力不稳定,村民却是一点都忍不下。由于设施老化,停电时有发生,一停就是几天的时间。这些人口稀少的村庄,当地也并不怎么重视,等去修复那也是几天后的事了。
看电视成为了老人唯一可以打发无聊生活的方式,所以每次忽然停电,村里的老人就会很抓狂,但除了抱怨人们却无能为力,因为维加鲁斯村离附近最近的小镇都有40多公里的距离。
村民的抱怨还不止这一些:比如没有诊所,生病后要么坐车去小镇上医治,要么自己备好止痛药等常用药,痛的时候就自己吃一些咬咬牙忍忍。但比起这些不便,人们最害怕的却是自己的孤独。
孩子们都走了,村里的房子70%是危房,只要再过几年时间,就不适合再住人了。村里的生活越来越艰难,流失的人口就会越来越严重,最后便只剩下他们这些孤独的老人生活。
幸运的是,由于维加鲁斯村依河而建,周边森林湖泊密布,且又靠近苏芬边境,平常时间也有游客慕名来观光。但这座破败的小村庄,却无力支撑起旅游业,至少对于这些退休后的老人,是力不从心的,除非让年轻人回来(目前当地修建了几家度假酒店)。但正如我们一样,如果没有好的机会,即使在城市里艰难生活,也很少有人愿意回到自己的家乡。
维加鲁斯村的老人,也似乎接受了自己将消失的现实,谈到现状时人们打趣“自己的村庄正在死去”。维加鲁斯村所面临的,其实也是俄罗斯大部分乡村所面临的,但它又何尝不是我们所面临的。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