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星空旅游网!
2020
11/22
10:00
你的位置:首页 > 旅游攻略

宁走三里三,不走潘家湾?“三湾一弄”工行网点的前世与今生

原标题:宁走三里三,不走潘家湾?“三湾一弄”工行网点的前世与今生

原创 昆仑 上海市银行博物馆

文│昆仑

让我们先将时间倒回上世纪九十年代之前。照片上的这间储蓄所,位于普陀区潘家湾路325号(毫无疑问,这个地名如今早已不复存在),还是借用了上海第三纺织机械厂的房子,外表平乏,面貌寒酸,较之“潘家湾路储蓄所”这个大名,普陀的工行人更习惯它叫“三十二所”。用番号来指称下属储蓄所一度是普陀工行的特色,理由简单得叫人唏嘘:当一个地方逼仄混杂到公共交通都不通,走到里面有时连路名门牌都寻不着的时候,恐怕也只能用代号才能让大家方便地弄清彼此了。

这不是夸张。正如那句沪语顺口溜里唱的,“普陀普陀,又破(普)又大(陀)”,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普陀的“破”是有名的,路上随便碰到一个上海老人,都可以掰着手指给你举出个子丑寅卯来。以潘家湾、谭子湾、朱家湾、药水弄为代表的“三湾一弄”,是上海滩上最具代表性的贫民棚户区,居民以江苏苏北一带的移民为主,堪称“下只角”里的“下只角”。几乎没有什么像样的住房,这一片挤挤挨挨的都是用毛竹木片之类的简易材料搭成的“滚地龙”,高高低低,什么形状的都有。也没有什么像样的路,房与房之间只剩下“一线天”是常有的事,两个人面对面碰到,要侧过身才能穿过去,当时甚至有句话叫“宁走三里三,不走潘家湾”。

“我举个简单的例子你就明白我的意思了,”曾经在潘家湾储蓄所跑过一段时间外勤的洪琪这样对我说,“我们以前有个同事是从静安调到普陀来工作的,在甘泉的二十二所。上班的第一天,她站在单位门口就哭了,她说她完全没有想到自己会来到这样一个地方。”而在洪琪看来,比起潘家湾,二十二所绝对“算好的”。

潘家湾、谭子湾、朱家湾、药水弄,合称“三湾一弄”

事实上,即便是照片上所记录下的,这寒酸得完全不像是一间银行的“三十二所实景”,也已然是它经过“改善”之后的模样了。担任过中山北路分理处主任的金长贵早年曾在潘家湾储蓄所工作过一段时间。那时的储蓄所还是借用潘家湾当地居民的棚户房子,一楼朝东的一个小间,低下头来才能进门,“外头落大雨,里头落小雨,外头发大水,就脚跷起来办公”。后来搬过一次,换到一爿烟纸店的旁边,也还是“棚棚”,只是门面朝南了,“算是比之前好一点”。金长贵说,潘家湾储蓄所的历史,其实要分成两部分来讲:最早的潘家湾所是开办在居民区的街道所,而上海市第三纺织机械厂(简称“三纺机”)里原本还有一家驻厂所,两者各自有着不同的番号,前者就叫三十二所,后者叫做三十六所,后来两者合并,三十六所取消,银行向三纺机借了一间厂房作为办公地点,这才有了照片上看到的那一家。

“合并之前的驻厂所也很有意思。所是一个所,但实际办公地点是两个,上半日在大同机械厂,下半日回到三纺机。那时候也没有什么安保押运,所里的两位老师傅就每天骑着自行车,背好钱箱,大同机械厂和三纺机两头赶。”如今回想起来,实在是一段非常独特的时代记忆。

上海第三纺织机械厂在潘家湾路317号,“改善”后的潘家湾储蓄所在潘家湾路325号,其实就是在三纺机厂围墙上开的一个独立门洞。储蓄所的全部区域就是一间十几个平方、形状狭长、有点过道模样的屋子,开了两扇门,一扇门对着马路,一扇门通往厂区。连同所主任在内,一共四个工作人员,清一色男性。据说是因为潘家湾地区鱼龙混杂,有很多社会闲散人士,换做娇滴滴的小姑娘怕是hold不住的。

“在此地上班,大家都有心理准备。人家来我们这里吵、闹,这些都不能算作新闻,但是那么多年下来,像给总行写投诉信啊找行长上访啊之类这样的事情,却一次也没遇到。”金长贵说。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银行基层服务工作的胜利。“总体来说,银行和周围居民以及居委会的关系都非常好。”

在洪琪的记忆里,当时银行有一项所谓“互助金”的储蓄业务很受欢迎,银行内部管它叫1121账户。所谓的1121账户其实是银行活期储蓄中的一个科目,属于私人银行业务的范畴,可事实上又是一个集体储蓄项目,往往是以一个车间,一片居民区等等为单位,大家各自拿出一笔钱存入银行作为互助基金,谁家遇到困难,可以从中支取一部分应急。“因为银行活期储蓄的代号叫112,我们就在后面加上一个1,叫做1121。潘家湾地区的居民普遍生活上不是很宽裕,所以很有现实意义。”

因为整体生活水平相对落后,这里的居民存款本身也几乎没有大金额,进进出出都是分头小钱。不仅如此,由于居民中大多来自苏北农村,来银行存取款的又以老头老太居多,因而,对于储蓄所的柜面人员来说,能讲一口流利的苏北话,就像如今要求大家会英文,能够提供必要的双语服务一样,成为一项重要的行业技能。“比如说来银行取利息,他们不叫拿利息,叫‘拿利头’,发音就像‘瘌痢头’一样,你在柜台上听不懂可不行。”洪琪说,“所以大家都开始学。慢慢的,几乎每个人都能说一口标准的苏北话。顾客听来觉得亲切,相互交流起来也不会产生障碍。直到现在,只要别人跟我说苏北话,我还是能很自然地用苏北话接上口,很多人以为我真的是苏北人呢。”

位于原“三湾一弄”的工商银行普陀中山支行

1997年,随着潘家湾、潭子湾地区旧区改造的推进,潘家湾储蓄所站完了属于它的最后一班岗,永远地退出了银行服务的舞台。脏乱的潘家湾路变成了“蛮有腔调”的中潭路,破旧的棚户区变成了中远两湾城,其间种种岂止天翻地覆。就像你站在如今工行那宽敞明亮的营业厅里,一定会觉得曾经的潘家湾储蓄所遥远且陌生得就像一出古老时代的戏话。但它却又是如此真实而又鲜明地存在过,存在在褪色的旧相纸上,也存在在所有与之发生过交集的人们的记忆里。正是这些记忆,构成我们所生活的这座城市的最为珍贵的往昔。

原标题:《宁走三里三,不走潘家湾?“三湾一弄”工行网点的前世与今生》

阅读原文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来自于网络收集,著作权属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admin#shaoqun.com(#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