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明舍印象
■ 张广才
明舍是一座典型的关中民宿,坐落于终南山下抱龙峪抱石村旁。这是一个有故事的地方,民谚称抱龙峪“九沟十八岔”,相传唐太宗李世民少时被宫女抱出此峪而得名。唐代高僧普安和宋代名士种放皆曾栖隐于此。之所以称为明舍,大概是主人崇尚传统文化,偏爱知行合一的王阳明,故取此名。
走近明舍,最先跑出来迎接我们的,是两只活泼可爱的小狗儿,一曰小波,另一曰奔奔,摇头摆尾,张嘴吐舌,迈着欢快的步伐,径直往人怀里扑,亲昵得不得了,如此特别的欢迎仪式,让人顿生喜悦。小波本是村里的流浪狗,明舍的主人念其漂泊无着,好心收留,从此小波有了知冷知热的主人疼爱,奔奔也有了玩伴。两只小可爱一土一洋,一个耐寒一个怕冷,一个好动一个矜持,时常相伴左右、打闹嬉戏,给大家增添了不少乐趣。
屋里屋外看明舍,土坯墙围成的四方小院,青砖瓦房,红灯高挂,绿草如茵,石磨铺路,石槽盛水,无不透射着传统文化与地域民俗的印记。大门楼茅草覆顶,黑漆双扇,周围山高树阔,竹林环绕,飞鸟栖鸣。不禁让人想起“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的意境来。
打理明舍的是一对夫妻,都是美院毕业,健谈且耐心周到,待人十二分的热情,特意从几里外的小镇上买来红薯、地瓜等农家特产,将炉火烧得通红,亲自为我们烤制美味。我们一边啃着飘香诱人的烤红薯和烧土豆,一边品着热茶,欣赏着悠扬和缓的音乐。大家随性聊天,快意说笑,满屋暖意融融。轻柔的山风穿堂而过,带着泥土的气息,揉着果蔬的味道,如毛茸茸的小手抚撩着我们的面颊,让人倍感愉悦清爽。这一刻,我们平静了躁动的心神,停下了匆忙的脚步,隔离了闹市的喧嚣,才真正体会到什么叫放空自己。
明舍依山而建,临村而立,既有山野的静寂,又不远离人间烟火,别具乡野特色,满满生活气息。步行数十米即可到村巷深处。眼下农事不忙,年轻人多外出打工,村里略显冷清。偶尔可见三五个叼着纸烟蹲在地上聊天的老汉、带着孩童坐在村舍前绣织品的妇女,以及低头刷手机的半大后生,还有那“哞、哞……”叫着找妈妈的小奶牛……秦岭脚下是柿子的优生区,农家院落、房前屋后遍植柿树,在这深秋时节,火红的柿子挂满枝头,熟得几乎要掉下来了,看上去十分诱人,却不见有人采摘。我们疑惑地询问坐在柿树下做活儿的老太:“大娘,这柿子都熟透了,咋还不摘呢?”老人家打量了我们一番说道:“城里来的吧?你们想摘就摘吧,随便尝!不过不要都摘光了,留几颗给雀雀(鸟儿)吃。”一番话,道出了关中人的宽厚与仁爱。忽然间,我对老乡们又多了几分敬意。
既然老乡允许,我们还真想摘一些柿子尝一尝,平时虽然不缺水果,但像这样土生土长、原汁原味的并不多见。再说自己亲手采摘的,付出了劳动,兴许吃起来更香甜呢!但我们还是选择到远离村舍的山脚下的柿树上去摘。这一动手才知道,看上去近在咫尺,唾手可得,实则并不容易。高处的够不到,用长竿敲,用石头扔,十打九不着,只听动静响,不见果下落。明明是成年人在劳动,看上去却像孩童闹着玩……
小波和奔奔始终与我们形影不离,我们干活时它俩也跟着在一边捣乱,不时在山间田野追逐撒欢,在草丛中胡扑乱咬,惊得鸟雀四散,弄得“一地鸡毛”,虽然满身狼藉,野趣却尽在其中。明舍不光有山野之静、自然之美,亦是文化宝库。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