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实拍云南腾冲边陲的佤族村,至今保留着传统习俗,历史超过500年
我国有五十六个民族,除了苗族、白族、壮族、回族的等人数相对较多的少数民族之外,还有一些更加小众的民族,佤族便是其中之一。这个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与缅甸,在云南省西南部的沧源、西盟、孟连、保山及缅甸的佤邦、掸邦等地都能寻觅到他们的踪影,在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之中,佤族人口仅不到43万人,如此小众民族总会勾起人们对他们的民俗风情的好奇之心,不过随着时代的发展,很多民风民俗已经消失殆尽,而在云南省的保山市就有一个佤族村,至今仍保存着佤族婚丧嫁娶等各种传统习俗,这便是位于腾冲的司莫拉佤族村。
为什么这个佤族村叫做“司莫拉”呢?其实这是佤语,翻译过来的意思就是“幸福的地方”,它距离腾冲市区并不远,差不多十三公里,自驾的话半小时左右即可到达。在进入村子之前,可以看到一个大型的观景台,站在观景台上可以看到佤族村的梯田,佤族的村寨多建在山坡或是小山巅上,梯田也就成了佤族的农耕文化代表之一,梯田中央还有一塘黑泥潭,据说佤族特有的“摸泥黑”传统活动以后就会在这里上演。
沿着小坡一路上山,即可进入村子里,一路上都能观赏到佤族特有的建筑,从建筑用材上来说,佤族的建筑主要有竹木结构和土木结构两种,同时还分为“干栏式”的楼房和“四壁落地房”两种建筑样式,“干栏式” 建筑比较特别一些,它分上下两层,上层住人,下层则用作畜厩或堆放农具杂物,在沧源、西盟等地较为常见,而司莫拉佤族村则以四壁落地房为主。
村落里面还可以看到很多大房子,墙面上有佤族标志性的牛头图样,要放在以前可是只有村里的大头人或是有钱人才可以建造这种“大房子”,现在家家户户都能住上了,据说室内有主、客、鬼三个火塘,主火塘是供煮饭用,不过这次并没有进入民居内部,下次有机会去看看。
之前说了佤族村里完整的保留了佤族的传统习俗,在司莫拉礼堂里面就能窥视一二,里面陈满了各种武器及祭祀用品,十分有趣,他们自己的传统节日主要有新火节、播种节和新米节三种,新火节一般在每年农历十二月或次年一月前后,这个时候村寨各家各户都要在家长的指挥下熄灭火塘的旧火,点燃新火,有一种辞旧迎新的感觉;播种节在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日前后举行,此时各家各户便开始到田地播种,然后到了夜晚围着火塘吃饭喝酒、唱歌对调,祈祷风调雨顺;新米节则是在每年农历八月中旬举行,此时谷物开始成熟时,大家以此共庆丰收,有机会可以挑这些节假日去看看。
在村子里面漫步的时候,还发现一堆新人正穿着佤族的传统服饰拍照,佤族男子的服装是无领短上衣,裤子短而肥大,然后用黑色或红色的布缠头,女子则是黑色短衣,下围直筒折裙,头上还戴银箍或篾箍,并且以银项圈和多串料珠为胸饰,还喜欢戴多个银镯和大耳环,极具民族特色,在此可以顺道说一下佤族的婚恋习俗,和中原地区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不同,佤族男女在婚前都是可以自由交往,也被称为“串姑娘”。
近年来,虽然乡村旅游的开发,使得村落里面越来越现代化,但是整个村落里面依旧保持着不少原始的气息,象征着谦和与善良的牛头图腾、头骨随处可见,民族文化陈列馆也集中展现了祖先留下的农耕痕迹、历史渊源和民俗来历,希望这些民风民俗能够保留下来,也希望这个“幸福的地方”能永远的幸福下去,要是到了腾冲旅游,不妨来佤族村看看,感受一下这个古老而小众的民族。
图/文 由旅游狂魔夏夏夏 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关于作者:目前已经前往过全球500+城市,并曾在英国牛津大学和日本早稻田大学留学,以及斯里兰卡当过国际志愿者,欢迎持续关注,与你分享全世界的吃喝玩乐,喜欢记得点赞评论或分享哦!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