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上海大家都知道,那么下海这个地方在哪?原来就在上海的对面!
1957年夏天,毛泽东南巡,在上海接见文艺人士,即兴问起在场的人员"你们住在上海,那有没有下海呢?"在场无一人作答,事后查询还真有,据记载当年吴淞江现在虹口区海门路段南岸有一个浦,称作上海浦,与上海浦隔岸相望的北岸也有一个浦叫下海浦,上、下海浦因位置得名。
要说还存在的痕迹,可能就只有这个残破的下海庙,这里仿佛就成了下海存在过的历史证据。上海人正是通过这座小庙破解了上海、下海的由来—黄浦江的"浦",在吴方言区原意是小河,多指人工河。上海浦和下海浦,最初就像是"同胞兄弟",因为位置而取了不同的名字,但却走上了可以说是完全不同的发展道路。
上海之名起源于上海浦,但是最后成名却是因为酒——吴淞江一带曾经设置专门管理酒税的机关"酒务",因地近上海浦,就称为上海务。**战争后,上海成为对外通商口岸,一下子繁荣起来,竟然发展成为世界最大的都会之而它的比肩兄弟下海呢?
其实200年前的上海,就是和现在的那些小桥流水古镇差不多,1843年上海开埠,众多河流填了变成马路,让人年后飞速发展盖了各种高楼。200年以前,上海南北各有上海浦和下海浦,后来下海浦淤塞,1922年填了变成了现在的海门路。1750年代,大清朝乾隆年间,那个下海浦还流淌着水流的年代,出海相当危险。船民、渔民、沙船船主在出海前,都会来到上海的出海口下海庙祈福。他们驶船而来,系舟上岸,走过提篮桥,入下海庙,献上猪头三牲焚香叩拜,以祈祷出海舟顺人安。
就这样,一年四季,下海庙的香火都很旺。后来随着下海浦填埋造路,作为海神庙的下海庙渐渐出现了变化。嘉庆年间,这里曾改为尼姑庵。下海庙是供奉了五神:释迦牟尼如来佛、观音、城隍、海王和妈祖。五尊神不仅包含西土和本土,而且海陆空具备,把上海海派文化的开放体现得淋漓尽致。怎么说呢?因为下海庙想做到的,是无论谁踏进庙来,都能找到自己信奉的神祗,人祈福出海平安。仅此而已,所以会不会有冲突之类的问题,不在考虑范围之内。
历经数载至今四千余平米建筑的下海庙,地处今上海市北外滩地区昆明路乃3号,庙堂内外规模整齐,宏伟庄严,飞檐斗拱,古朴典雅,并在东海、南海以及东南亚沿海城市享誉甚高。
说下海庙小众,自然是跟静安寺龙华寺那些名刹比。其实,作为据说许愿很灵验。下海庙建于乾隆年间,最初供奉下海娘娘,后来成了尼姑庵,这两年大雄宝殿越发金灿灿了,偏殿也粉刷一新。两侧偏殿的木刻雕栏画栋,看着古意盎然,但其实是抗战初期被日军炮火焚毀后于1941年重建的。
今天小编就先介绍到这里哦,如果想要了解更多旅游资讯,请来关注我们的账号!这里有最刺激的景点和最奇特的习俗,爱旅行爱冒险的你一定不要错过!快来关注、评论、转发吧!
(图片来自于网络)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