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上海最具法式浪漫的弄堂,保留西洋遗风,汇聚原汁原味的市井风情
与摩登现代上海相对的,是那些浮光掠影里生动朴实的老上海。老上海的风情,一部分在两旁梧桐林立的幽深马路上,一部分在富商大亨书写传奇人生的老洋房里,而最多的一部分,则是在那些充斥着市井百态、喜怒哀乐的弄堂里。
新天地、田子坊这些披着石库门弄堂外衣的景点,早已找寻不到原本属于这里的生活气息;对于传统生活着的弄堂,上海对其抱有最大的尊重与敬畏,弄堂就这样伴随上海的飞速建设而保留了下来。上海知名的老弄堂依旧有许多,其中必须有“步高里”的名字。步高里的特别之处,从入口处两个别具特色的牌楼,就能看出一二。
步高里是上海保存较完整、也是现存的典型旧弄堂建筑,位于陕西南路与建国西路交汇处(陕西南路287弄门)由法商建于1930年,原来的这一带都曾经是法租界,“步高里”名字由来于法国地名“勃艮第”,至今入口的牌楼都是上海最具特色的,歇山式简瓦飞檐顶、装饰性斗拱,红瓦灰柱、白墙黑字的法文“CitéBourgogne”与1930字样;展现了法式风情和本土传统最绝妙的结合。
步高的建筑融合了西洋联排房屋风格,共有砖木结构二层石库门建筑79幢,形成了完整的里弄街坊格局;保存着浓浓的中国传统民居文化风俗。屋脊红瓦如鳞,老虎窗藤蔓缠绕。著名作家巴金先生就曾居住在此,他的故居位于步高里52号,在这里他创作了《海的梦》等作品。胡怀琛、张辰伯、平海澜等著名人士也曾先后居此,1989年步高里被列为上海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我走进步高里的时候正逢黄昏时分,建国路嘉善路周边的小学都已放学,不宽阔的马路上挤满了刚放学的小学生们与接孩子放学的家长,熙熙攘攘好不热闹。而当我走进步高里,刚才一切的喧闹仿佛都被入口那道门给隔开了。步高里依旧保持着最原汁原味的市井风情,没有任何商业气息,除了日夜相伴的居民没有游客。这里与整个城市的发展仿佛处于两个平行时空,顽固地重复着近百年里不变的模样。
厚实乌漆的大门背后是小小的天井,晾衣竹竿、搓衣板、拖把、废弃的座椅等居家日用品在此唱着主角。每一条东西向的弄堂,都有一处拱形门,站在某条弄堂口,可以一直望到对面的弄堂深处。弄堂里,两侧对称地分布着住家,抬头是一条属于旧时光的“一线天”;晾衣杆上挂着五颜六色晾晒出来的衣服,被亲切地称为“万国旗”。头顶的天空被电线杆割裂,看似有些凌乱的弄堂又在方寸之间透露出老上海人的精致和讲究。
如今留在这里的大多是老人,当我们大多搬进现代公寓楼房后,这里还保留着公寓里已经消逝不见的邻里温情。我看到家长带着刚放学的孩子回到弄堂,遇见好久不见的邻居奶奶,家长催促着孩子快些向老人问好打招呼,老人笑呵呵地说着一段时间不见,这孩子怎么长那么高了。也许是这里弄堂里最平常不过的生活片段,却从来都不是田子坊那样的景区可以复制出来的。
这些熟悉的画面我们小时候熟悉万分,只是随着自己长大、城市发展,都早已成了记忆。在步高里这样仿佛被时光封印的老弄堂,这一切又找回来了。其实不管是外地游客,还是上海本地市民,都在找寻步高里这样真正生活着的老弄堂。只因时光走得太快,我们才会总是忙不迭地回头看看。
秋日午后,斜阳打在老弄堂的木格子窗上,镀上了一层金边,一切都幻化出一场朴实的旧梦;那些曾经的风花雪月与现在的家长里短,都在亲切地诉说着关于老上海的故事。
地址:陕西南路287弄
交通:地铁9号线嘉善路或打浦桥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