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我国唯一的俄罗斯民族乡 村民蓝眼睛高鼻子却满口东北话
室韦镇,中俄边境线上额尔古纳市的一个幽静小镇。
小镇很普通,乍一看,与东北的其他小镇并无区别。
然而在小镇上,随处可见长着棕黄色头发、碧蓝眼睛、高鼻梁的“老外”,他们会热情地和你打招呼,并邀请你前去做客,张口却是地道的东北话:“哥们儿上哪去啊?咱这旮旯的风景那是‘杠杠’滴!”
这就是室韦小镇的特色,这里是我国唯一的俄罗斯民族乡。
从海拉尔出发,向北行驶4个小时,穿过陈巴尔虎旗草原和大兴安岭白桦林之后,便来到了室韦小镇。
室韦镇,又名吉拉林,内蒙古最北的小镇,2005年曾被评为“CCTV全国十佳魅力名镇”。
你有所不知,看似普通的室韦小镇,却有着遥远而神秘的历史传奇:
对于历代中原王朝来说,室韦曾是远在长城之外的北方草原上一个遥远而神秘的存在,
早在隋、唐时期,蒙古室韦部落就在这里过着游牧渔猎为主的游牧生活;
清光绪34年(1908年),在室韦设吉拉林设治局,管理辖境行政事宜;
民国9年(1920年)中华民国在这里设置室韦县。
室韦镇的奇乾村存有蒙兀室韦人的穴居遗址,激流河边的皇火地发现了蒙兀室韦人留下的祭祀或墓地遗址。
因此,室韦也成了蒙古人顶礼膜拜的圣地,在蒙古人心中,这里永远是“太阳升起的地方”。
可是如今的室韦小镇,1800的常住人口中,华俄后裔(俄罗斯族)却占到了63%,为何会有这么多的华俄后裔(俄罗斯族)在此定居生活呢?中间究竟又有着怎样一段故事呢?
室韦小镇与俄罗斯小镇奥洛奇仅一河之隔,奔流不息的中俄界河-额尔古纳河从小镇的北边流过。
清康熙1689年,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划额尔古纳河中心为两国国界。
虽划了边界,但河右岸这边大兴安岭金矿和森林资源太诱人,于是很多俄国人越境过来淘金伐木。
闹义和团那会儿,清朝政府焦头烂额之际,俄国人趁边防空虚,大举移民。
俄修建中东铁路时,又招募大批华人去俄境内作劳工。
在这样动荡的年代和环境里,很多中国劳工就地娶俄国女人为妻,后又返回额尔古纳河右岸的室韦小镇定居下来。
民国初年,以山东、河北、河南为主的“闯关东”移民来到额尔古纳河畔采金、伐木、打猎。他们与被流放的白俄贵族女子在室韦相遇,他们共同生产、生活,继而联姻、繁衍、定居,逐渐形成了现在的“华俄后裔”,大都是男方为中国人,女方为俄罗斯人,现在已经到了第三代或第四代,至今仍然保留着俄罗斯人的生活习惯。
在室韦小镇,几乎看不到砖瓦的踪迹,单门独院的俄式“木刻楞”比比皆是。
“木刻楞”主要是用白桦木和手斧打造而成,有棱有角,规范整齐,因而得名。
朋友告诉我,建造“木刻楞”不用一颗铁钉,整座房子完全由粗大的原木架互相咬合而成,先在木头上钻个窟窿,然后把木钉钻进去,来回拧动。
盖房子时先吊顶,吊顶上面拖板,板上面和泥,泥上铺马粪,屋顶有了这层马粪,冬天不透风,非常暖和,夏天太阳照**,可保持凉爽。
每个“木刻楞”,屋中都挖有一个大小不等的地窖,可以作为一个天然的大冰箱,既节能又环保。
当地的华俄后裔还保留着蒸桑拿的传统,几乎家家都建有桑拿房,是主屋外面一座单独的“木刻楞”。
主人把几块大石头放在锅里,烧得通红通红的,然后不断往石头上浇水,顷刻间热浪遍布全屋,雾气弥漫,能把人烤得大汗淋漓。
除了蒸桑拿,华俄后裔也保留着一些俄罗斯传统的饮食习惯,比如以“大列巴”(俄文面包的译音)作为主食。
大列巴以面粉、酒花、食盐为主要原料,先以酒花酵母发酵,加入适量的盐,用椴木或桦木烤制,烤好后,夏季可以存放一周,冬季可以存放一个月左右。
来到室韦,一定不要错过的美食就是俄罗斯民间风味大餐,苏泊汤、什锦冷盘、鱼子酱、酸黄瓜汤、冷苹果汤、鱼肉包子、黄油鸡圈、红豆酒以及腌制的各种鱼肉、熏肉、香肠、火腿、酸菜、酸黄瓜等。
在室韦的大街上逛着,随处可见华俄后裔。
或因俄罗斯族人与汉人通婚的原因,又经过了几代人血缘的演变,因而使这里的村民既有典型中国人的面孔,也有欧洲人的容貌,更或是二者兼而有之的混血儿。
黄皮肤男人的智慧和蓝眼睛女人的热情造就了室韦,这儿堪称我国多民族和谐共存的范例。
路边遇到的华俄后裔大哥,就有着典型的俄罗斯老大爷长相:大红脸,鹰钩鼻子,碧蓝色眼睛,唇边一缕翘起的小胡子,但是他说的却是一口纯正的东北话:“哎哟吗呀!这天气,老冷了,必须得整几个小菜喝酒呀!”
如今,室韦是呼伦贝尔境内继满洲里之后的第二大陆路口岸。
2001年,由双方共同投资,中方施工修建了中俄界河上的第一座永久性大桥-友谊大桥。
大桥全长315.94米,横跨中俄界河额尔古纳河,是通往俄罗斯奥洛契口岸的重要商务通道。
在室韦,你还可以观中俄友谊大桥、界碑留影、可以徒步、骑马、乘船、看界河......浓郁的俄罗斯民族风情小镇颇有一番韵味,让你不出国门,就能感受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