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星空旅游网!
2020
11/03
1:00
你的位置:首页 > 旅游攻略

真正的沙家浜在哪里?这个问号,蕴含着今日沙家浜镇的危机感_阳澄湖

原标题:真正的沙家浜在哪里?这个问号,蕴含着今日沙家浜镇的危机感

最近逛了沙家浜风景区,当时心里就产生一种隐隐的忧虑,这个忧虑,其实并非是本人的一种直感,沙家浜这个地名的拥有者,更感到如履薄冰,战战兢兢。

回来之后,笔者一直萦绕在心头挥之不去的一个纠结,那就是真正的沙家浜在哪里?

因为在沙家浜景区,感到最大的问号,就是眼前看到的不是真正的沙家浜。

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我们都知道,京剧《沙家浜》里能够确定的沙家浜的方位,就是濒临阳澄湖。

电影剧照

在电影《沙家浜》中,我们看到幕布景片上,荡漾着烟波浩渺的湖光水色,给人一种穷尽千里目的宏大气势,但在今日的沙家浜景区,却看不到那种连绵不绝的浩大的芦苇荡,当我们乘着小船,在芦苇的缝隙处穿行的时候,令人扫兴的是,在芦苇的梢头上,可以看到远处公路上的车辆来来往往,根本无法在芦苇荡里找到曲径通幽的世外桃源感。

更大的问题是,在沙家浜景区里,根本看不到阳澄湖的哪怕是一点的风声水起,说好的“阳澄湖边的沙家浜”怎么一点找不到标志性的特征?

回来之后,笔者不得不怀疑,眼前看到的究竟是不是真正的沙家浜。

这种疑惑,正是沙家浜镇今日的忧心忡忡之所在。

笔者在一本《沙家浜镇志》里看到了这种忧虑的文字表达。

在该书的一篇《一场“沙家浜保卫战”》的文章中,就提到了一件当时让沙家浜镇如临大敌的质疑“沙家浜镇”名字正宗性的事件。

这一事件源起是《江南时报》刊发了一名读者来信《是给“沙家浜”正名的时候了》,作者署名为“史求实”,原是一位中学教师,1969年曾下放到阳澄湖地区劳动,他研究史料后发现,“沙家浜”里涉及到的当年的伤病员,养伤的地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处:横川、陆巷、消泾、长浜、张家浜和西董家浜。

这位教师指出:“经考察,陈西董家浜不知何处外,其余几处都是苏州相城区阳澄湖镇所属的自然村,史实的权威性是不可挑战的。”“常熟的地理位置与阳澄湖毫不沾边”,“常熟由横泾改名的沙家浜镇也不是当年新四军36个伤病员‘养伤’来到‘沙家浜’的沙家浜。常熟沙家浜在争打‘名地牌’中,刻意经营了一番,却始终无法摆脱‘名不正’的困扰与烦恼。”

最终,作者得出的结论是将常熟的沙家浜镇划到阳澄湖镇去。

这位作者所提出的结论,不能不说是**级别的,把沙家浜镇的各色人等都震出来了,纷纷接招,陈述“沙家浜名正言顺”的理由。

但是,这种对“沙家浜镇”名声的挑战,不能不说击中了“沙家浜镇”的软肋。

所以,经此一事之后,沙家浜镇的忧患意识陡增,在《沙家浜镇志》中的这篇文章中,作者毫无掩饰地表达了沙家浜面临的危机现状:“我们应当具有危机感,有那么多人在觊觎沙家浜这块金字招牌,而且新四军也确实曾经到过他们那里,如果我们经营不善,别人就会指责我们不配具备沙家浜这个光荣称号。到那时,我们将无地自容,这块金字招牌也只能拱手相让。”

这一段笔者初次看到,觉得挺忍俊不禁的。这篇文章中暗示,“沙家浜”这块金字招牌,存在着可能”拱手相让”的可能,前提是“沙家浜经营不善”。

这段话的言外之意,就是“沙家浜是经营出来的”。

沙家浜镇的忧虑,也是笔者在参观沙家浜景区之后,所感受到的沙家浜隐含着的问题所在。

笔者觉得沙家浜景区存在着三大软肋:

一是沙家浜来自于一个虚构的戏剧名称。

沙家浜是一个虚构的戏剧地名,用着实际地名,显然给人一种奇怪之感。

这就像在襄阳城里建造郭靖、黄蓉的塑像一样,会给人一种不可思议之感。

而《沙家浜》这出戏剧,还曾经在文革期间被称着“样板戏”,烙印着特定时代的痕迹。

江苏作家叶兆言在他的文章中,就对《沙家浜》一剧表示了他的不屑,称之为:“怪异时代的宠儿”。

二是沙家浜地理位置上远离戏剧特意强调的“阳澄湖”。

在沙家浜景区,问题是看不到阳澄湖的任何影踪。

笔者当时也挺奇怪的,你不能把景区建在“阳澄湖”吗?

但是笔者查了一下地图,要命的是,阳澄湖就不在常熟的境内。

我们用百度地图搜索一下“常熟市”,会发现,常熟市的城市圈,与阳澄湖的湖荡圈,根本没有交集,也没有相切,两者完全是参商不相见。

在常熟市的本地志书里,介绍本地的湖泊,就没有“阳澄湖”的条目,而“阳澄湖”的条目,在过去的昆山县与吴县区域的志书里却每书必提。

三是沙家浜景区里没有一件是真实的历史遗迹。

沙家浜景区,完全是一个新造的景区,看不到一个真实的历史建筑。

景区里有一个横泾老街,但那是拍摄电视剧《沙家浜》时投资1600万元建造的,其性质与横店影视城一个性质,根本不能视作历史性建筑。

而这个老街的建筑布置也很成问题。刁家大院的正门,正对着阿庆嫂的“春来茶馆”,这种结构,完全是拍摄电视剧的需要,而实际上,没有一户人家,这样安置豪宅与茶馆的位置。

这样建成的老街的价值,只能用于电视剧的拍摄,而没有实际的认识中国传统居住区的布局意义。

那么,这也意味着这里的横泾老街,是一个典型的布景街,连基本的中国旧式老街的仿造与镜像功能也未能达到。

走在这样的老街上,很可能得到错误的中国旧有小镇的民居架构信息。

因此,从沙家浜景区转了一圈出来,我们看到的完全是一个现代的仿制品,一点接地气、底气的生活气息都没有。

与其如此,还不如到沙家浜镇原来的横泾、唐市老街上去感受一下货真价实的小桥流水、青砖黛瓦的真实风貌,至少我们能在那里高度融入到当地民众生活的烟火气里,体味到一种真正的江南现实风情。

笔者在沙家浜景区出来之后,明显感到不满足,觉得这里没有看到一点江南生活的现实图景。我们出入的仅仅是一个形同电影布景的影视城而已。

这种软肋,正是“沙家浜镇”心虚的地方。

在《沙家浜镇志》里认为有人觊觎沙家浜的金字招牌。

这里的“有人”,其实是两个县,一个是过去的吴县,一个是现在的昆山。

据《常熟文史34:红色经典沙家浜》记载:“当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在芦荡乡(原横泾乡)再次改名为沙家浜镇时,遇到了强有力的竞争对手,主要是吴县和昆山的几个地处阳澄湖畔的乡镇。他们认为阳澄湖水面主要是在两县境内,‘沙家浜’理所当然属于他们。但最后,‘沙家浜’却花落常熟。”

岔一句,不能不说《沙家浜》的影响力巨大。之前“阳澄湖”一直叫阳城湖,是指靠着“阳城”的湖,后来,编成戏剧之后,不知是哪一个编剧,应该从沪剧《芦荡火种》起,就把“阳城湖”改成了“阳澄湖”,最后地图上也入乡随俗,从六十年代起,改成了“阳澄湖”这个地名。

阳澄湖面积挺大,在江苏属于第三大湖,湖中有两个条形的半岛,把湖面分成了三部分,分别称之为东湖、中湖与西湖。中、西属吴县,东属吴县与昆山。

与常熟争夺沙家浜地名的的主要对手,如果按相关度而言,首先是吴县,其次是昆山县。

而实际上,吴县一直在暗中行动,显示它才是“沙家浜”的地名所属者。

我们可以看一下《吴县革命斗争简史》中提及的相关部分:“江抗”西撤时,将数十名伤病员和护理人员留在吴县阳澄湖地区的东、西张家浜(陆巷乡)及常熟一带隐蔽养伤。”

看到上面的内容,估计沙家浜镇一定会步步惊心,紧张万分,吓得出一身冷汗。

显然吴县把自己放在了常熟之前,显然是想证明自己才是“沙家浜”这一地名的正宗的拥有者。

而特别注意的地方,就是吴县在提及历史时,有意突出了“阳澄湖地区”,这是吴县地理上要比常熟更显合法性的地方,另一个明显促成了虚构“沙家浜”地名产生的“张家浜”也属于吴县。

在《江南著名乡镇 第1辑》(1992年版)中即提到:“吴县的相城乡的张家浜村,即是京剧《沙家浜》的原型。”

这里,我们还要梳理一下,吴县后来的区域变化。

2001年,以阳澄湖为轴心的原吴县的十一个乡镇,划入到苏州相城区。而吴县的南部区域,划入到吴中区。

这样,苏州相城区继承了吴县的历史沿革,相应地,苏州相城区,承继了吴县对“沙家浜”这一名号拥有的一决雌雄的权利。

再来看看另一个竞争对手昆山。相对而言,昆山拥有阳澄湖的西半部分地面,伤病员养伤的地方,距昆山很近,当年围剿伤病员的日本人,也有从昆山巴城出发的,昆山巴城与常熟驻地的日本人,与伤病员所在的芦苇荡的距离都相差不大,因此,昆山与“沙家浜”里的芦荡斗争也有着密切的关系。

因此,昆山也是沙家浜金字招牌的一个后备竞争者。

昆山抢不到沙家浜的招牌,但阳澄湖是它家地盘里的大菜。所以,它建起了“阳澄湖旅游度假区”,在介绍这一度假区时,特别强调:“以《芦荡火种》、《沙家浜》而闻名的昆山阳澄湖具有独特的旅游资源。”

这不是明显地与沙家浜镇暗中较量吗?

现在又回到了老问题,究竟哪一个地方是“真正的沙家浜”?

这时候,我们还必须回到《沙家浜》的创作过程中寻找真相。我们都知道,《沙家浜》据以改编的《芦荡火种》取材于两篇回忆录,一篇是崔左夫所写的《血染着的姓名》,另一篇是刘飞所写的《阳澄湖畔》。因此,追踪《沙家浜》里的地理位置,必须循着这两篇原作里的历史史实去寻找。

夏光是当年的36个伤病员之一。他后来被认为是《沙家浜》里的郭建光的原型之一。

在夏光当年受伤后的隐蔽路径里,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地理位置:

消泾、陆巷、横泾、东唐市 以及东乡梅李、淼泉等地的村庄。

或者是这样的说法:夏光在濒临阳澄湖的消泾、陆巷后方医院处养伤。

消泾、陆巷现属于苏州相城区的阳澄湖镇,而当时还属于吴县。这些地名里的横泾、东唐市,后来合并成沙家浜镇。

再看刘飞在《火种》里的陈述:那时候的后方医院,设在小渔船上,“可以到张家浜、陆巷、董家浜一带,住上一天半日,补充点给养。”

在该文中,还提到后来在《沙家浜》里被演绎成“春来茶馆”的东来茶馆,该茶馆位于董家浜,战士们为了躲鬼子,撤到澄西的张家浜。

上面提到张家浜是属于吴县的相城乡的。

我们再看一看伤病员之一所写的《我在阳澄湖畔战斗养伤》一文,写道:“医院经常在阳澄湖边的陆巷、消泾的张家浜、董家浜等地流动。”

又是张家浜,而它又属于消泾,消泾是属于当时的吴县的。

再看来看看刘飞在1961年的一篇回忆文章中写道:“我们经常流动在横川心泾、陆巷、消泾、长浜、张家浜、西董家浜一带。”

这几个小村镇,多是属于吴县的,刘飞回忆里,直接没有提到后来改成沙家浜镇的横泾。

伤病员之一的吴立夏在《枪林弹雨话当年》一文中,写道:“电影《沙家浜》就是反映新四军伤病员在阳澄湖养伤的文艺作品。我们这批伤员原来分散隐藏在横川、长浜、西董浜、张家浜等芦滩芦荡中,后来为了安全起见,常熟县委把我们集中起来,安置在董家浜、张家浜一个港叉里的一片茂密的芦苇中。”

这些资料里,都没有提到今天的沙家浜所在的横泾乡的什么事。

那么,为什么要把横泾确定为“沙家浜镇”?

在《沙家浜镇志》中,介绍了“我们又挫败了争夺沙家浜的企图”这一胜利,然后分析“我们依靠什么?”的时候,找到了答案:“就是沙家浜自身的努力,或者如史先生所说,‘刻意经营。’”“如果没有沙家浜自身的努力,绝不会有今天的成功。”

实际上,这篇代表沙家浜镇的观点的文章,还是承认了一个事实,那就是“沙家浜风景区”的出现,与沙家浜镇的努力与经营分不开的。

他们的意思是,沙家浜风景区,能有今天的辉煌与影响力,是沙家浜镇运营与经营的结果。

这一点,可能恰恰反映出沙家浜镇的危机所在。

一个地名,是通过经营而成的,那么,这背后把事实摆在什么位置呢?

我们不妨用沙家浜镇的“经营”这一词来看一下,他们是如何把沙家浜这个品牌做大做响的。

从资料中可以看出,沙家浜纪念地的出现,至少离不开四次重大努力。

一是开创阶段。

据《沙家浜风景独好》一书介绍:早在1971年,就在横泾公社芦荡大队办起了最早的“沙家浜革命传统陈列室”。陈列室主要是展出革命文物,并设立了芦荡大队、龚浜大队、湖浜大队3个参观点。

后来这个陈列所关闭,文物由县文管会收藏。

二是成形阶段。

1988年,上海同济大学师生调查时,发现了芦荡乡的这块风水宝地,与当地政府合作,将陈列室扩大成“革命传统展览馆”。展览馆建在芦荡乡工业公司的一间会议室里,展出的面积仅有48平方米。这个位置,还不在目前的沙家浜风景区里。

三是丰富阶段。

1991年,投资百万元,新建了“沙家浜革命传统教育馆”,建筑有三层,面积1300平方米,初见规模。

这个馆建在哪里?

现在沙家浜的资料里都没有具体提及。

但是在《苏州之谜》一书中,有一篇文章叫《阳澄湖的地理位置怎样看》,就指出“《辞海》连续三版把与阳澄湖不沾边的常熟县(市)扯拉进去,却又连续三版把位于阳澄湖岸边的苏州市郊排除掉了。”

该文指出“更令人感到诧异的是《辞海》1999年修订版,增写了‘沿湖辟有游泳场,建有沙家浜革命传统教育馆’的内容。而实际上该馆建在相距阳澄湖起码有10里之遥的常熟境内昆承湖边呀!”

那么,这个馆是建在昆承湖边上的。后来再次移到沙家浜风景区,目的就是想避开建在昆承湖边容易受到游客质疑的困窘,宁愿选在一个没有湖的位置,至少不会让游客发出为什么身边的湖不是阳澄湖的诘问。

四是定型阶段。

2001年,纪念地迁至沙家浜风景区,更名为“沙家浜革命历史纪念馆”,面积1860平方米。之后,又于2006年9月进行了重建,新馆占地6400平方米。今天我们看到的纪念馆,就是这次重建之后的成果。

那么,沙家浜镇在争取金字招牌的过程中,提出了什么理由而让“沙家浜”花落谁家的争执尘埃落定的呢?

《常熟文史34:红色经典沙家浜》中罗列了八个理由,来证明沙家浜镇拥有此一名称的正当性与合理性。我们略作罗列:

理由是1、曾作为新四军六师十八旅军歌的《你是游击兵团》中有歌词提及:“阳澄湖畔,虞山之麓……”很清楚地点明了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活动频繁的区域范围,而今日沙家浜镇正是这一区域的中心地区。

2、当年《芦荡火种》的创作者曾经深入常熟县的横泾公社即今日沙家浜一带体验生活,收集素材(其实当年的创作者也到其它的地方调查了解)。

3、《沙家浜》阿庆嫂台词中说胡传魁要娶的新娘是“常熟城里有名的美人”,说明在作者心目中沙家浜应属常熟。

4、早在1970年11月,小说《铁道游击队》里队长刘洪的原型、时任苏州军分区司令员的刘金山慕名来到横泾公社,召开座谈会,强调当地“一定要把沙家浜建设好!”,由此可见当时已有人认同“沙家浜”就在常熟县。几天以后,横泾公社召开了“建设今日沙家浜”誓师大会。

5、1971年11月,横泾公社开设了“沙家浜革命传统陈列室”,是今日纪念馆的雏形。

6、当年新四军后方医院、印报所、修枪所以及战争遗痕的弹壁洞、伏击敌寇的歼敌弄和擒敌处及庆功场,就在横泾的湖浜、龚浜、芦荡、曹浜等村。

7、1990年叶飞重游战地,题写了“沙家浜革命传统教育馆”馆名,“这无疑促成了省里批准芦荡乡改名为沙家浜镇的成功。”

8、当年的新四军老战士也把常熟当成第二故乡,上海新四军研究会的老同志经常与常熟保持联系,沙家浜就在常熟,是他们不可动摇的信念。36个伤病员中的夏光和吴志勤也明白无误地表示沙家浜指的就是常熟。

第八条也不完全属实,注意一下,夏光也曾经为《吴县革命斗争简史》题写书名,可见他并没有什么明显的偏袒。

注意一下,第七条中提到的叶飞的题词,是促成改名成功的一个关键。

从以上的回溯中,我们可以看出,今天的沙家浜镇的确为“沙家浜”这个虚拟的名号转化为实在的中国地名,作出了长期努力,如果没有沙家浜镇的努力,很可能,其它的觊觎者,也没有兴致与勇气敢挂上沙家浜这个名号。

因为要拥有沙家浜这外名号,实际上必须挑战虚拟的艺术创作不得干预现实生活这个通常的认知。而沙家浜镇却以敢吃第一只螃蟹的勇气,一直孜孜以求地把一个艺术创作里的虚拟地名,转化为实际存在,最终,他们成功了,打造出了一个巨大的品牌,仅这个品牌,就使得沙家浜镇超过了常熟市的知名度,每年带来旅游收入一亿多元,安置就业人员三千多人,可以说,沙家浜这个金字招牌,给沙家浜镇带来了巨大的利益收入。

所以,《沙家浜镇志》里毫不讳言,称:“沙家浜不仅是一个地名,更是一笔令人馋涎欲滴的无形资产。多少人对她想得发疯、发狂。”

沙家浜镇以敢为人先的勇气、不惜挑战地理上的并非无可挑剔的定论,把沙家浜风景区打造出来,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与轰动效应,这是他们的可圈可点之处。

但问题是,前来参观的观众,还想一窥阳澄湖的浩渺气势,狭小的沙家浜风景区就无法提供了。

我们注意到,有一度时期,常熟市不得不在自己辖内的昆承湖边上,建造了沙家浜相关的建筑,其目的,也是意图借助昆承湖的浩大的体量,给沙家浜以一个依傍湖光水色的背景支撑。

但可想而知,昆承湖没有阳澄湖那般被京剧烙印上的艺术光圈,所以,后来沙家浜风景区的定位,还是尽量向阳澄湖的方向靠拢,但也不能突破自己的县域,无法接近阳澄湖边缘,这样使得目前的沙家浜风景区位于常熟市的最南端,是最接近于阳澄湖的那一个地域,但最后一公里的距离,被过去的吴县、现在的苏州相城区的一块狭小的区域给挡住了,而只能遥望阳澄湖而可望不可及。

未来有一种可能,就是目前相城区的那一块濒临阳澄湖的地域,划到常熟市的范畴里,这样,沙家浜镇就能拥有一块阳澄湖的水域。而实际上,这意味着沙家浜镇将不能独享“沙家浜”的金字招牌,而这正是《沙家浜镇志》一文中提到的危机感挥之不去的原因。

而我们目前只能看到一个矛盾着的不完美的“沙家浜风景区”的存在。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来自于网络收集,著作权属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admin#shaoqun.com(#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