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星空旅游网!
2020
10/27
11:00
你的位置:首页 > 旅游攻略

上海有一古塔倾斜7.1度,远超比萨斜塔,斜而不倒的秘密就在塔底_护珠塔

原标题:上海有一古塔倾斜7.1度,远超比萨斜塔,斜而不倒的秘密就在塔底

意大利的比萨斜塔因为“斜而不倒”而举世闻名,不但建筑学家们纷纷前去学习研究其奥秘,游客也十分热衷去比萨斜塔前借位摆拍,发挥自己的脑洞创意。但是在上海市郊的松江区,也有一座古塔;虽然名声不及比萨斜塔,但是无论倾斜度、历史都超过了比萨斜塔。

因地质结构的关系,松江境内群峰蜿蜒,有九峰十二山之称。天马山,为松郡九峰中第八山。有南北两峰,状如行空天马,故名。主峰海拔98.2余米,是上海陆上海拔最高地点,也是九峰十二山中山林面积最大、海拔最高的一座山。许多外地游客只知佘山,不知天马山;天马山在上海确实是个很小众的景点,许多上海人也未必去过。

进入山门后,不稍百步,便见得一牌门,门内三两人之外,一座砖灰色的古塔引入眼帘。这便是护珠塔了,护珠塔建于北宋元丰二年(1079年),比1173年建成的比萨斜塔更要古老。护住塔也称护珠宝光塔,据记载南宋宋高宗赐五色佛舍利藏于塔顶。是夜,塔顶放光一如佛光,得名护珠宝光塔,也引来无数香客的朝拜。

护珠塔砖石结构,七层八角,高18.82米,1245年重修过。原来护珠塔在一座香火很盛的唐代寺庙圆智教寺内,可惜寺庙在乾隆年间,因祭神演戏,燃放爆竹引发火灾,寺庙在火灾中尽数被毁。烟火还蹿至塔顶,点燃塔心木引起大火,因扑救不及,塔上木结构包括塔檐、栏杆、平台、楼板全部烧毁,仅存筒状的砖砌塔身,连塔刹也掉落不知去向。

祸不单行的是,火灾后不久,有人发现塔身的砖缝中夹有唐宋两朝的古钱币,这件事一传十十传百,许多人都去挖砖取钱,使底层西北角砖身渐被拆毁,形成一个约2米直径的大窟窿。现在游客走近宝塔,都会发现塔基一侧缺了很大一块。幸亏此举后来被禁止,不然护珠塔一定先雷峰塔一步倒塌。

千年以来,由于地基变动,塔四周土壤不一,造成塔身逐渐朝东南方向倾斜。截止2015年,护珠塔向东偏离2.28米,倾斜7.10度。远远超过了倾斜度3.99的意大利比萨斜塔,因而有“中国比萨”的美誉。幸运的是,倾斜方向与塔基缺角方位不对应。

另外,护珠塔建造材料坚固,用很粘稠的米烧成粥,打成浆,和石灰、砂子拌在一起,接近于现代的钢筋混凝土。除了建筑材料外,护珠塔的建筑结构也很特殊,护珠塔的塔身是一个八角形结构,塔门的设计是每隔一个面开一个门。而且每层的门不开在同一个方向的墙面上,这样就使每个没开门的墙面像四条腿一样支撑着每一层塔身。每层墙面之间既相连又不承受一层的压力,使塔身受力十分均匀。即使遇上较强的台风、地震等外力作用,某些墙面断裂塔身也不会轻易倒塌。

这才使得护珠塔历经七百余年,至今犹屹立于天马山上,成为一处斜塔奇观。

1984—1987年期间,为了保持斜塔风貌,国家对斜塔进行了加固和抢修,用了10根钢筋斜撑在塔基,并用两个鸟笼似的19米高的环状钢圈嵌入塔身。据说,整修后的护珠塔斜度不变,却能抵御6级以下地震与10级以下大风。于是斜塔斜而不倒,夕阳西下时,山峰与斜塔互相映衬,别具古意。

紧挨斜塔20米处,有一古银杏树,相传为宋银甲将军周文达亲手种植,树龄距今已有700多年。古树分枝呈爪状,互为呼应。当地人传说古银杏乃神之手,支撑着护珠塔斜而不倒;当然现在听来已经不可信,但是历代流传下来的传说也丰富了护珠塔的人文底蕴。

天马山还有不少名胜古迹,可惜由于连年战火都所剩无几,有的连遗址也难以寻觅。只有护珠塔的存在,为来天马山的游客提供了一处凭吊历史往事之处。

地址:上海市松江区莱乐东路78号

交通:乘坐松江93路(佘山汽车站--天马山汽车站)在天鸡路天宅路(公交站)下,步行200米

门票:10元(天马山景区大门票)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来自于网络收集,著作权属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admin#shaoqun.com(#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