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星空旅游网!
2020
10/26
11:00
你的位置:首页 > 旅游攻略

山花落尽山常在,山水空流山自闲 行走人文钟山,触摸金陵王气_石刻

原标题:山花落尽山常在,山水空流山自闲 | 行走人文钟山,触摸金陵王气

为庆祝南京申请“世界文学之都”成功一周年和“南京文学季”的举办,群学书院于2020年10月举办“跟着古诗词走南京”系列深度文化行走活动。

10月17日,系列活动第二场顺利举办。由南京知名文旅专家,南京故事讲述者袁幼平带队,以“诗国南京”历史上的经典名篇为线索,沿着白马公园-龙脖子路-琵琶湖-廖仲恺墓-明孝陵的人文线路进行了探访。明孝陵博物馆副馆长王广勇在世界文化遗产明孝陵为读者们进行了深入的讲解。

在南京市文学之都促进会的支持下,行程中我们还特意带上了南京新网红“来自世界文学之都的微笑”和他的朋友宁好鸭,一路同行,感受南京城的文脉,领略文化古都的魅力。

本文系参与行走的读者李丽洁撰写的行走心得,与读者诸君分享。

山花落尽山长在,山水空流山自闲

——跟着古诗词走南京第二期

文 | 李丽洁

摄影 | 刘秋琥、刘青

2020年10月17日,周六,群学书院第二场金陵诗词行走开启。

太平门外,钟山脚下,白马石刻公园是此次首站。说来惭愧,白马公园建成十几年,我并未游览过,总把这里当作钟山游集合广场,此次终相识。

关于石刻,石象路、雨花台、栖霞山等有知名遗迹景点。南京城中郊外各处散落间有,城市建设中,新闻报道也不时听说有考古发现。原来,一些石刻就地保留,一些则被收集、保存在了白马公园,此处集中展示南京石刻文化。

入门右转,秋日的水杉林边,两匹石刻小马安静笃定的站立,古朴可爱,未曾见过。行走中,袁导介绍白马称谓的由来,与《搜神记》及三国、南朝民间传说有关。蒋子文,广陵人,汉末为秣陵尉,骨相清奇。某日,追逐强盗至钟山,交战而死。东吴初年,有官员见蒋子文在大道上乘坐白马、手执白羽扇、侍从左右跟随,栩栩如生……孙权于是封他为钟山之神,立庙堂,并将钟山改名蒋山。据说其在肥水之战中也曾显灵,民间传说众多,南齐东昏侯甚至封其为帝。我们今天熟悉的白马村、蒋王庙地名由此,已存千年。

绕过一片莲塘,穿过桂花树丛,林间散落着众多石座,花纹典雅,线条流畅,风格各不相同。再往前,一处令人惊叹的园林式大型石刻出现,绿色蔓藤飞舞间,阳光静谧透射,多个矩形、弯形石拱门,依次排列,形成园林式走廊。慢慢走过这千古之门,手触这灰白黑痕石墙,感味当年皇家游园心境,难得此景。拱门由巨石构成,自然而有雕琢。故皇宫早已已灰飞烟灭,世间总有坚固留存与历史印证。这是明代早期皇宫园林珍贵遗迹,值得一探。

沿途深入,更多石刻,井然陈列。一排石龟趺(赑屃)、石龟,鞠然可爱;一处宋代神道石人、石马,肃然回响;石门系列,礼制呈现……从宫廷到民间,从宗教到民俗,有四朝忠将纪念遗迹,有文人故居构件,这些不同品种与造型的石刻,上起六朝,下至明清,跨越了近两千年的艺术历程。

六朝久远,石像风格尤其独特。艺术风格反映时代审美与文化特征,游后查看相关研究,了解了一下六朝石刻风格在历史演进中的变迁。南朝(公元420年-479年)为宋、齐、梁、陈四个时期,加上东吴、东晋,并称六朝。宋政治稳定,南朝出现了第一次经济文化高涨期,南朝石刻始于此时,大多古朴。齐盛趋高大优美。梁武帝统治的四十多年,是南朝经济、政治、文化的第二次高涨期,石刻愈加兴盛,宏伟豪迈,纹饰简化,两石兽之间有对应关系和情感呼应。梁“侯景之乱”后,陈国力日衰,奢靡更甚,石刻气魄不如前,重纹饰绮丽繁复……袁导次月有“六朝之栖霞国宝”石刻之旅领游,值得现场领略。

白马游毕,一路紫金山木栈道“绿肺”行走,梧桐葱郁,水流宛然,幸事。路过廖仲恺墓,此处开阔,大学时期与东大建筑系朋友多次游览过。民国建筑大师吕彦直设计,近代中西合璧风格,配有六朝风格的左右阁。

此行第二站,明孝陵。相对南北时朝的政治军事对峙,明代北征一统天下。康熙南巡拜谒明孝陵,纪事亦称明太祖朱元璋为“一代创业之君”。朱元璋是开国之君,他曾重用贤才,爱护子民,社会安宁,国土强盛;其晚年为保皇孙血脉江山,诛杀功臣宿将,造成靖难之隐患。江山社稷的跌宕起伏,不外乎外扰内患,人性使然。若干年后的2003年7月,第27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明孝陵作为“明清皇家陵寝”扩展项目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其周边的明功臣墓,常遇春墓、仇成墓、吴良墓、吴桢墓及李文忠墓等五座功臣墓也同时被划入世界遗产保护范围。

《游钟山》

王安石

终日看山不厌山,买山终待老山间。

山花落尽山常在,山水空留山自闲。

历史已经远去。600多年的石象路,成为南京人最期盼的秋季美景之一,此次行走恰好遇到这绚烂之时,更幸运的是此段行走领队为明孝陵王广勇馆长。王馆长温文尔雅,学识深厚,一路娓娓道来,明代历史变得鲜活,石像们有了历史生机。一墙一碑,一砖一瓦,一树一草,都有由来。

明皇后奉行“孝行天下”,孝陵名即始于此。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朱元璋下令建孝陵。此工程调用军工十万,历时近三十年。于山清水秀之山,承唐宋帝陵“依山为陵”制建,浑然天成,规模宏大,格局严谨。自下马坊至宝城,绵延数里,主体建筑当年有红墙围绕,护陵驻军五千多人,亭阁相接,烟雾缭绕,松涛林海,鹿鸣其间,气势非凡。影响明清数百年。

明孝陵分神道与主体建筑部分。我们熟悉的石象路即神道的一部分。神道由东向西北延伸,两旁依次为狮、獬豸、骆驼、象、麒麟、马6种石兽,每种2对共12对24件,两跪两立,夹道迎侍,各有寓意。狮为百兽之王,是皇权的象征;獬豸是神兽,独角,秉性忠直,明辨是非;骆驼寓疆域辽阔,威镇四方;象是兽中巨物,坚如磐石,寓意江山稳固;麒麟是传说中的“四灵”即麟、龟、龙、凤之首,寓意“仁义之君”;马,帝王南征北战、统一江山的重要坐骑。

巨大的石象重达若干吨,据说当时为了运输这些石兽至明孝陵,冬季时,在路面洒水结成冰,再用粗大的竹木作滚轴,一路人力推滚至工地。石兽的尽头,神道折向正北,这段神道置石望柱和石人,柱上雕有云龙纹。相对而立的翁仲,武将、文臣各两对(一对年长,一对年轻),共八尊。均为明代雕刻珍品。

王馆长介绍,此部分石人像与石象路石兽风格相异,应是两支不同的队伍所筑。明代时征集天下能工巧匠,于京城修城墙,建孝陵,匠人们汇集于南京城东郊沧波门外麒麟镇青龙山南边的窦村。今天明孝陵的文物修葺,依然主要来自窦村石匠,手艺世代相传于此间。

主体建筑多为修复重建。碑殿中石碑上书“治隆唐宋”四个鎏金大字,意颂扬明太祖治国方略超过唐太宗李世民和宋太祖赵匡胤,这是清康熙皇帝1699年第三次下江南谒陵时御题。清前期满汉矛盾冲突明显,帝王从儒家文化出发,笼络安定汉民族,而明孝陵成为一个具有象征意义的所在。此碑由曹雪芹的祖父、当时的“江宁织造”郎中曹寅刻立。主碑左右有清乾隆皇帝诗碑各一块,东西有卧碑两块,东边一块刻载康熙帝第一次谒陵纪事,西边一块刻记康熙帝第三次谒陵情形。清宣统元年(1909年)两江洋务总局道台和江宁府知府会衔于门前竖立特别告示碑,刻有六国文字,告诫相关世界各国游客不要在此乱画。

最后来到方城,08年方城加盖明楼,我真是太久没有来过,上次来尚无,已是何年。琉璃明瓦铺道,明石板呈粉色交错纹理,与现代石板间隔往前,融为一体。不是王馆长提示,亦难知。

远眺金陵,帝王之气曾在,今古柏依然,群山苍郁,可晚归矣。

下一站,台城。

点击查看详情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来自于网络收集,著作权属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admin#shaoqun.com(#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