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二月初三,在弥勒县西一镇红万村,是当地彝族阿细人的阿细祭火节。这个位于昆明东南山区的彝簇部落,居住着300多户近1200名阿细人。彝族阿细人崇尚火,从生下来在火塘边进行的命名仪式,到与火离不开的各种活动,一生都与火结缘。他们认为,火给人们带来了光明和温暖,带来了熟食,驱走了凶猛的野兽,因此把火尊为神。传说远古的阿细部落没有火,阿细人的祖先过着没有光明的生活,不仅吃的是生肉,还时常遭受野兽的侵袭。
一次水灾过后,一位名叫木邓的先民坐在一根朽木上,用木棒在上面又钻又磨,渐渐地,终于在农历二月初三这天钻出了火花,取到了火种。自此,阿细人结束了茹毛饮血的莽荒时代,五色土地上的庄稼才得以熟食,火给人们带来了光明和温暖。阿细人把传说中钻木取火的发明者“木邓赛鲁”当作“火神”祭祀,而他们认为自己,是火神的后裔。
传说神秘的祭火仪式已有上千年的历史。祭火节这天清早,红万村穿戴一新的阿细妇女们把煮好的红糖鸡蛋和糖水粑粑丝端给客人品尝,吃饱喝足。接着,各家准备好了祭火的酒肉,将家中的一切旧火熄灭,并把灶塘、火塘的火灰仔细清扫送出户外,这在当地叫送旧火送新火。每年如此,世代传承。
“祭火”这独具魅力的狂欢节是弥勒西山阿细人保存得较为完整的火文化,2006年云南省政府已把阿细山寨红万村公布为“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区”。
祭火节上的阿细人,**衣服,也**裤子。村里的青壮男人集中到一僻静处,用代表五色土的颜色纹身纹面,绘上与火有关的奇异图案,腰部用棕叶、棕片、地板藤、麻布等编织的“裙服”围住下身,头上则用不同的野草、庄稼、野果装饰一番,也有的摹仿原始人类用树皮、树叶遮体,用粗狂跳动和呐喊,挥洒心灵的欲望,释放原始的**。
中午时分,身挂大三弦的小伙子和打扮得像山茶花似的姑娘们在寨门和村中跳起了彝族文化的精粹“阿细跳月”,用热烈奔放的旋律和舞步迎接乡亲们和远方的客人。数百米的长龙宴顺着村中的石板路摆开,来自四面八方的客人就着青松毛铺就的长龙宴,吃起韵味独特的彝家饭。
长龙宴上摆满大碗的包谷酒,大碗的腊肉和蔬菜,人们虽素不相识,但一坐在这长龙宴中,即刻融进了彝族人热情、豁达的暖流里。寨子中有威望的“毕摩”引领一群阿细姑娘,沿长街唱起敬酒歌。如醇醪一样醉人的酒歌,表达着彝家人的深深祝福。让每一位宾朋与寨中阿细人心灵相交,情感相融。
下午3时左右,祭“火神”的时辰到了。毕摩一声令下,前后两个年轻力壮的纹身男子将精心扎制的“火神”抬起,在毕摩和祭火师的导引下,由众多的大三弦队和裸身绘彩人手持木刀等“兵器”簇拥着走向密枝林,就地用原始方法钻木取火。
人们欢呼着,祝贺着,以捆绑着许多木刀的树枝为“火神”开道。“火神”威风凛凛、神灵活现地穿小巷、走大街周游全村,迎接新火的村民顶礼膜拜迎接“火神”驾临,虔诚地洒酒于火上,供肉于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