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东北部的大兴安岭山区,生长着茂密的原始森林。密林深处,生活着以狩猎和放养驯鹿为生的鄂温克人,他们是今天生活在中国的最后的狩猎民族了。鄂温克族现有3万多人,主要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的鄂温克族自治旗。
(来源:看中国)
鄂温克,意为“住在大山林中的人们”,他们是300多年前从现俄罗斯(景区详情)境内迁徙过来的,并世代在大兴安岭以狩猎为生。因为生活中离不开驯鹿,他们也常被称为“使用驯鹿的鄂温克人”。
鄂温克人饲养驯鹿的历史有多久,谁也不知道,反正鄂温克老人说,自从有了鄂温克人,就有了驯鹿。鄂温克人把驯鹿叫“鄂伦”。驯鹿头顶生有大茸角,分枝很多,适合生活在寒冷地带,善于在沼泽或深雪中行走,以采食森林中的苔藓为生。苔藓是一种低等植物,主要生长在大兴安岭西麓阴冷潮湿的地方,一年四季都有,但生长非常缓慢。由于驯鹿的生活习性,加上森林生态的脆弱,以及鄂温克猎民又是集中而居、成群放养,这给驯鹿的觅食带来很大困难。
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靠频繁的迁徙。迁徙是鄂温克猎民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也是他们生活在大兴安岭中最壮丽的篇章。鄂温克人在夏天和秋天时,最多在一处住十天;冬天猎灰鼠时,更是两三天就搬一次家。一般男人先到达新地点把“撮罗子”的架子搭好,随后妇女用驯鹿把用具驮运到新地点。“撮罗子”,也称“仙人柱”,是鄂温克人特有的窝棚状的林中居所。通常3米多高,直径4米左右,用25至30根落叶松杆搭起呈伞形,夏天以桦树皮做盖,冬天用麋鹿皮围起来。迁徙前,猎民们先将驯鹿集中在一起,并将部分能够乘骑和驮物的驯鹿系上笼头,拴在附近树上,一般较老实的驯鹿用来驮人,较烈的驯鹿用来驮物。然后猎民们开始整理什物,主要是拆卸“撮罗子”上的覆盖物。迁徙前的最后一项工作,是猎民们要将猎民点的所有用火扑灭。猎民的生活中一刻也离不开火,一般要在“撮罗子”内外各设一个火堂,用来做饭和取暖,还要点几堆火为驯鹿熏烟赶蚊虫。但令人赞叹的是,鄂温克猎民出入的山林从未发生过火灾。
大兴安岭驯鹿与美人美景》》》
在中国东北部的大兴安岭山区,生长着茂密的原始森林。密林深处,生活着以狩猎和放养驯鹿为生的鄂温克人,他们是今天生活在中国的最后的狩猎民族了。鄂温克族现有3万多人,主要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的鄂温克族自治旗。
迁徙开始了,年轻妇女牵着驮物驯鹿走在队伍的前面,一户接一户,后面是骑在驯鹿上的老人,两侧是驱赶驯鹿的大人和孩子,猎民的几条狗也加入了迁徙队伍。人的吆喝声、狗的吠叫声、驯鹿的喘息声响成一片,整个大兴安岭都成了沸腾的海洋……这就是鄂温克人的生活。驯鹿离不开森林,也离不开鄂温克族猎民;同样,鄂温克族猎民离不开森林,也离不开驯鹿。这种人、驯鹿、自然界共生相依的特殊关系,已延续了数千年。
在中国东北部的大兴安岭山区,生长着茂密的原始森林。密林深处,生活着以狩猎和放养驯鹿为生的鄂温克人,他们是今天生活在中国的最后的狩猎民族了。鄂温克族现有3万多人,主要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的鄂温克族自治旗。
随着森林面积的逐渐缩小,现在人们对于驯鹿文化也在多方保护,比如尝试圈养,但是,驯鹿蹄掌早已适应了苔原、林间那略有弹性的地衣或厚厚的积雪,而不是平整的硬地。因此在广袤的原始森林中跟着驯鹿一直走下去,也许这才是真正的鄂温克人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