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句(gōu)丽(lí)王城文化遗址位于吉林省集安市,包括国内城、丸都山城、王陵(14座)及贵族墓葬(26座)。国内城、丸都山城(始名尉那岩城)是高句丽早中期(公元1-5世纪)的都城,其特点是平原城与山城相互依附共为都城。当地的高句丽王城、王陵和贵族墓葬虽然已经位列世界遗产名录,名声大噪,但这里的宁静却一如往昔。
集安的街道上秩序井然,街边小店虽多,门前却无半星杂物。没有招揽生意的高音喇叭,没有道路上的车鸣笛喧,市中心的街道未见星点纸屑,平实之中见得这座城市的不凡之处。身处集安,心头的燥热渐渐平息下来。环绕着这座小城的群山,冬季将西伯利亚寒流阻隔在山门之外,夏季则赠予这里一片清凉。“塞外江南”四字,果然是恰如其分的称谓,也许正是这得天独厚的气候和风景,才使集安成为了高句丽政权的都城。
或为“韩、朝”的先辈
作为中国古代东北地区最具特色与影响的民族和地方政权之一,高句丽曾创造了辉煌的历史。其主要的历史遗迹大量地存续于中国的吉林省和辽宁省,成为该段历史无可替代的实物见证,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其中的王城、王陵和贵族墓更弥足珍贵。
高氏高丽建国于公元前37年,最初为西汉玄菟郡高句丽管辖,后逐渐强盛,但并未断绝和中央王朝的臣属关系,进入隋唐时期后,因其不遵从隋唐两朝诏令,不断扩张,并阻塞朝鲜半岛其他政权入贡中原王朝的道路,结果导致隋唐两朝的征讨。公元668年,高氏高丽终于为唐朝统一。
高氏高丽的辖境最初完全由唐朝安东都护府(治所最早在今平壤)管辖,几十年后有一些辖境为我国历史上另一个地方政权渤海国占据,一些划归兴起于朝鲜半岛南部的政权新罗,一些仍由安东都护府管辖;高句丽族则绝大部分被唐朝迁徙到中国内地,后和汉族融合,小部分融入周围各族之中,其王族后也绝嗣,立国7个世纪之久的高氏高丽最终消失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
而王氏高丽立国于高氏高丽灭亡250多年后的公元918年,935年取代朝鲜半岛的另一个政权新罗,翌年又灭后百济国,统一了半岛中南部大部地区。至公元1392年,王氏高丽的大臣李成桂废王自立,并在1393年以“朝鲜和宁等号奏请”明朝,明赐李成桂为朝鲜王,王氏高丽遂改号朝鲜,学界一般称之为李氏朝鲜或简称李朝,此即我国明清时期的朝鲜国,其疆土发展为现在的朝鲜人民民主主义共和国和韩国,人民发展为现在的朝鲜族和韩族。
当然这只是学术界的通过研究所得出的结论之一,至于是不是“韩、朝”的先辈,各位心中自然都有自己的答案。
山城内的沧桑变幻
集安城北的高山上,与国内城相距仅2.5公里处,就是一座颇具军事意义的山城--丸都山城。丸都山城在修建之初仅作为国内城的守备城使用,后来也曾两度因为战争的需要成为王都。
自集安市区前往丸都山城,路程虽近,却能明显感觉到山势已渐渐险峻起来,待到目的地,群山连同群山环抱下的山城便已在视线之下了。东侧山坡,成排的基石与散落的瓦砾清晰可见,如若没有朋友的介绍,任谁也不会想到,这里便是丸都山城的宫殿遗址。在碎石杂草间行走,每走几步,心中都要生出几分新的感慨。战鼓擂,角声起,当年山城的模样已连同昔日的建筑灰飞烟灭,留与后人的,只是残迹斑斑以及对于当年的无限遐思。
如今的丸都山城,最让人震撼的自然是城南山脚下的墓葬群,37座墓葬整齐地排列在如茵草地中。大的积石墓宽数米有余,由三层巨石条垒砌而成,顶部则为尖形,直指天空。稍小一些的虽仅有一层石阶,但从那厚重敦实的材质中,还是能明了它们的不凡之处。积石墓之外,墓葬群中还有一部分是年代较近的封土墓,由于经年无人打扰,封土墓上已长满了厚实的青草,如若没有那隆起的坡度,看上去着实与周边的草地无异。
同为高句丽遗迹的好太王碑,其碑文内容共分三部分:高句丽建国的神话传说,好太王攻城略地的丰功伟绩以及好太王墓守墓人的来源。
延伸阅读》》》黄昏色调的雾凇岛
古墓里的王朝丽影
谈及墓葬,集安最负盛名的莫过于将军坟。北靠龙山,西靠禹山,东南临鸭绿江,将军坟可谓是占尽了地利,在发现之初,它被人误以为是驻守边关的功臣之墓,后来虽经考证认定为王陵,名称却一直沿用下来。
走到近处,一股强烈的压迫感油然而生,12余米高的将军坟由长方体花岗岩石条层层内收垒砌而成,四壁共用6层石条砌筑,外观呈截尖方锥形,墓底则是用大石条铺垫的基础,与地表平齐。顶端自成一体的盖顶石重达50吨,上面堆积有灰色的莲纹瓦当,灰色瓦砾和铁链,虽经风雨剥蚀,仍旧霸气十足。
绕着将军坟走上一圈,也是一段不短的路程。抬头细看,曾经紧密堆砌的石条也已有了些许残缺,破损之处,或被人工填上了碎石,或任岩缝里长出漫漫青草。四周石条边缘凿有排列整齐的柱眼,推想当年可能有享殿一类的建筑。
除去坟身之外,将军坟最特别的地方还在于绕其四周的护坟石。同样由花岗岩制成的重达十余吨的护坟石侧靠在将军坟上,每面均铺有三个,为将军坟历经千年不倒立下了汗马功劳。如今将军坟后侧的护坟石遗失了一块,让这份壮观多了一丝遗憾。
壁画中的鲜活文明
高句(gōu)丽(lí)王城文化遗址位于吉林省集安市,包括国内城、丸都山城、王陵(14座)及贵族墓葬(26座)。国内城、丸都山城(始名尉那岩城)是高句丽早中期(公元1-5世纪)的都城,其特点是平原城与山城相互依附共为都城。当地的高句丽王城、王陵和贵族墓葬虽然已经位列世界遗产名录,名声大噪,但这里的宁静却一如往昔。
集安的街道上秩序井然,街边小店虽多,门前却无半星杂物。没有招揽生意的高音喇叭,没有道路上的车鸣笛喧,市中心的街道未见星点纸屑,平实之中见得这座城市的不凡之处。身处集安,心头的燥热渐渐平息下来。环绕着这座小城的群山,冬季将西伯利亚寒流阻隔在山门之外,夏季则赠予这里一片清凉。“塞外江南”四字,果然是恰如其分的称谓,也许正是这得天独厚的气候和风景,才使集安成为了高句丽政权的都城。
或为“韩、朝”的先辈
作为中国古代东北地区最具特色与影响的民族和地方政权之一,高句丽曾创造了辉煌的历史。其主要的历史遗迹大量地存续于中国的吉林省和辽宁省,成为该段历史无可替代的实物见证,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其中的王城、王陵和贵族墓更弥足珍贵。
高氏高丽建国于公元前37年,最初为西汉玄菟郡高句丽管辖,后逐渐强盛,但并未断绝和中央王朝的臣属关系,进入隋唐时期后,因其不遵从隋唐两朝诏令,不断扩张,并阻塞朝鲜半岛其他政权入贡中原王朝的道路,结果导致隋唐两朝的征讨。公元668年,高氏高丽终于为唐朝统一。
高氏高丽的辖境最初完全由唐朝安东都护府(治所最早在今平壤)管辖,几十年后有一些辖境为我国历史上另一个地方政权渤海国占据,一些划归兴起于朝鲜半岛南部的政权新罗,一些仍由安东都护府管辖;高句丽族则绝大部分被唐朝迁徙到中国内地,后和汉族融合,小部分融入周围各族之中,其王族后也绝嗣,立国7个世纪之久的高氏高丽最终消失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
而王氏高丽立国于高氏高丽灭亡250多年后的公元918年,935年取代朝鲜半岛的另一个政权新罗,翌年又灭后百济国,统一了半岛中南部大部地区。至公元1392年,王氏高丽的大臣李成桂废王自立,并在1393年以“朝鲜和宁等号奏请”明朝,明赐李成桂为朝鲜王,王氏高丽遂改号朝鲜,学界一般称之为李氏朝鲜或简称李朝,此即我国明清时期的朝鲜国,其疆土发展为现在的朝鲜人民民主主义共和国和韩国,人民发展为现在的朝鲜族和韩族。
当然这只是学术界的通过研究所得出的结论之一,至于是不是“韩、朝”的先辈,各位心中自然都有自己的答案。
山城内的沧桑变幻
集安城北的高山上,与国内城相距仅2.5公里处,就是一座颇具军事意义的山城--丸都山城。丸都山城在修建之初仅作为国内城的守备城使用,后来也曾两度因为战争的需要成为王都。
自集安市区前往丸都山城,路程虽近,却能明显感觉到山势已渐渐险峻起来,待到目的地,群山连同群山环抱下的山城便已在视线之下了。东侧山坡,成排的基石与散落的瓦砾清晰可见,如若没有朋友的介绍,任谁也不会想到,这里便是丸都山城的宫殿遗址。在碎石杂草间行走,每走几步,心中都要生出几分新的感慨。战鼓擂,角声起,当年山城的模样已连同昔日的建筑灰飞烟灭,留与后人的,只是残迹斑斑以及对于当年的无限遐思。
如今的丸都山城,最让人震撼的自然是城南山脚下的墓葬群,37座墓葬整齐地排列在如茵草地中。大的积石墓宽数米有余,由三层巨石条垒砌而成,顶部则为尖形,直指天空。稍小一些的虽仅有一层石阶,但从那厚重敦实的材质中,还是能明了它们的不凡之处。积石墓之外,墓葬群中还有一部分是年代较近的封土墓,由于经年无人打扰,封土墓上已长满了厚实的青草,如若没有那隆起的坡度,看上去着实与周边的草地无异。
同为高句丽遗迹的好太王碑,其碑文内容共分三部分:高句丽建国的神话传说,好太王攻城略地的丰功伟绩以及好太王墓守墓人的来源。
延伸阅读》》》黄昏色调的雾凇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