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国产片好久没有这样的“细节怪”了
国产片好久没有这样的“细节怪”了
每次临近假期、看到网上那些热门景点榜单,我都觉得敦煌挺神奇的。
在文旅界,敦煌算是“老网红”了吧。
中文互联网上第一次盘点热门旅游榜单的时候,一定有它。
和它同批次的那些“老网红”景点,要么如凤凰古城,成为网红后人流量激增。
要么如故宫、兵马俑,曝光率极高,往往在流行文化中得到了全面细致的科普。
声名在外,就是少了点神秘感。
“老网红”敦煌,存在感很强,却始终是最神秘的那个。
去过敦煌的人,会觉着去一次不过瘾。
敦煌跨度千年,可了解、可解读的太多,一次看不够。
可对没去过的人,还很难光凭口述、向他安利明白、敦煌到底特殊在哪。
焦躁半天只能憋出一句——“你去了就知道。”
前两天,我终于发现了一个安利敦煌的有效法子,看纪录片。
别误会,不是看普通的纪录片。
是看一部,国内少见的、在剧情精彩程度上堪比电视剧的纪录片。
01
你问敦煌有啥?莫高窟、壁画、佛像、飞天、反抱琵琶、供养人……
除了这些会被印上帆布包、搬上舞台的视觉因素,再往历史文化领域多聊两句,就有点为难普通人了。
这有好处,也有坏处。
好处在于, 人们依旧能在敦煌身上,投射一种对西部浪漫往事的幻想、对西部传奇的向往,大漠、丝绸、西域、玉石。
坏处在于,想象仅限于浅薄的视觉画面,没有深入。
这次找到的特殊纪录片,《敦煌:生而传奇》,突然把这个老大难问题解决了。
坦白说,开场三分钟时,我差点被劝退。
“天下大势,浩浩汤汤,鲜有以一己之力而定夺乾坤者”
“西域出班超……浴血重写大汉史册。”
旁白一上来像是念“定场诗”,三言两语地交代了班 超的一生,看着像面向青少年的简易版历史书籍。
还好旁白水平高,不是普通的播音腔,听着沉稳沧桑。
一查,好家伙,原来是冯小刚。
正打算着,“定场诗”念完后再看看,要都是无意义的重复空镜,就紧急撤退。
没过几秒,被打脸了。
旁白交代着,汉武帝设敦煌郡,敦煌成为丝绸之路上的枢纽,镜头扫向为拍摄搭设的集市。
我原以为会看到古装剧用烂了的横店街景,整齐的水泥街道与木楼。
结果是,风沙弥漫,贩夫走卒裹着辨不清颜色的粗布,麻绳牵着背驮包裹的牲畜。
这段不足一分钟的集市镜头,只是为了配合旁白对敦煌集市的简要介绍,
“天下的奇珍异宝,皮草、玻璃、丝绸、香料在此售卖。”
竟然还来得及塑造几个特色鲜明的路人形象。
面孔深邃、头发卷曲的西域商人,精干却冷漠地抖落着皮草。
年纪不大的小姑娘,卖出货物开心一笑,欠身一躬,拿着银子离开。
远行而至的中原商贾,头发被风沙吹的蓬乱,皮肤粗糙黝黑,肩上搭着骆驼的缰绳。
虽然把交易的香炉交给对方把玩,眼神却死死盯着炉子。
表情上,却是客气地咧嘴一笑。
单论打光、服化道与质感,这画面说是历史正剧我也信。
毕竟某些号称历史正剧的国产剧,还在忙着给剧中人物磨皮柔光。
一分钟的片段,却有如此信息量,画面质感也不错。
片子的水准,已经拿下了一半。
此时的敦煌,还不是我们认知的那个有着飞天、壁画、雍容佛像的敦煌。
行走的商贾,要小心恶劣的沙暴,更要小心行踪诡异的游牧夺掠。
它更像是茫茫西域里的一处阀门,论文,是丝绸之路上的枢纽;
论武,与汉长城一同,将蒙古高原与青藏高原剽悍的游牧民族分隔开来,令丝路免于受阻。
守住边疆与丝路,不是一座空城能做到的。
02
这片子巧妙在,舍弃了背历史课本般的长篇叙述。
决定把农耕社会与游牧社会的纷争、中原与匈奴在西域上的权力割据,在第一集里全部聚焦在一个人身上——
班超。
教科书上对班超的介绍寥寥数语,出生史官,投笔从戎,威震西域。
为什么从戎?如何威震西域?鲜有人知。
纪录片把这些尘封的故事,凝练在了数个场景里,第一个,是“三十六人抚西域”。
出使西域,汉朝廷本想给班超配备充足。
班超却只点了,三十六人。
三十六人,远不是大众印象中“扬我国威”式的庞大队伍。
却要收服,西域一众夹在匈奴与汉朝廷之间摇摆不定的小国。
班超的第一“战”,设在了小国鄯善的晚宴上。
刻画这场晚宴,《敦煌:生而传奇》只用了十分钟。
却堪称“细节怪”,在剧情与画面里,加入了值得反复品味的诸多镜头。
鄯善国王,虽然看着沉醉在酒宴里,餍足大笑时,却忍不住地嘴角向下、露出不屑而得逞的神态。
暗藏玄机。
这段布景,还原了古时的烛火光源。
火焰摇曳,众人的神情隐在阴影中,琢磨不定。
上一秒,班超仍满面端庄,与国王举杯。
下一秒,他便不动声色地,冷眼打量起刚进账的国王心腹。
眼角的笑意骤然消失,把表情藏进烛火的阴影里。
审视着国王的神情,几乎是微不可查地努了努嘴。
经过探查,帐外埋伏了匈奴士兵,国王准备把班超的人头、用作示好匈奴的礼物。
身处他国营帐,外有匈奴士兵。
班超用手里的36人,安排了一场“奇兵天降”。
潜在夜色中、悄无声息的汉军,如荒漠鬼魅一般,突然冲入了营内。
画面昏暗,却能看见骑兵从扬起的沙尘中仿佛天降而出,鼓点低沉而密集,极具压迫感。
帐内,**妖娆喧闹。
帐外,兵士刀弩无情。
镜头在帐外与帐内不断闪回,**们旋转的身姿,与被一剑挑飞的匈奴士兵身影重合。
在鄯善国王的视角里,班超只是宴会上短暂离席。
再度进来,却已拎着心腹的头颅,哐的一声砸在了国王案前,惊得帐内仆从尖叫奔逃。
这段交锋的镜头语言,同样一绝。
导演不断地采用“当事人视角”,东汉兵士忽然出现时,观看视频的你仿佛是站在大营外的一名小兵。
看到二十米开外突然扬起了一片沙尘,阴晦的月色下,一群骑兵顷刻杀至眼前。
班超把人头砸于案前时,你又仿佛是鄯善国王身边腿软瘫坐的小厮。
烛火昏暗,一时分不清眼前的使者,是人,是鬼,还是神。
身旁的国王在震慑下,俯跪低头,向炎汉臣服。
这是纪录片吗?丰富饱满的细节与表情,让这些剧情片段看起来像是某部历史大片。
但沉稳的旁白,不时加入的中外敦煌学专家的知识补充,又的确是纪录片的专长。
相比于普通讲述向的纪录片,《敦煌:生而传奇》用想象力补全板正的文字。
史书上,只记载多年后,班超任命副将甘英一路西行。
纪录片里,却为这对相识多年、同生共死的将领,多加了句台词——
“你得给我活着回来。”
历史上的故事太过遥远,我们难以共情。
《敦煌:生而传奇》却为所有观众抛出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甘英西行,不亚于今人登月。
人的恐惧与懦弱往往来源于未知,而甘英却在一条 无人知晓是否通行、无人知晓终点何处的道路上,一路向西。
他就这么奉着西行的命令,这是中国人,第一次接近罗马帝国的疆域。
这段叙述,使人久违地感受到时间的震颤、历史的共振。
让人不禁感慨,我们了解这些历史,本就不该仅限于知识上的丰富。
更为珍贵的,是在震颤与共振中获得情感上的连结,并最终凝聚的民族情感。
03
200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日本NHK电视台合作,拍摄了纪录片《敦煌莫高窟——美的全貌》。
这部片子在全世界范围内都广受赞誉,豆瓣评分9.3。
当时人们盛赞它,由洞窟进去,缓缓而入,从一片黑暗到光彩夺目的镜头语言,仿佛真到了佛的世界。
仿佛把观众带到了莫高窟前。
相比于此,《敦煌:生而传奇》则是用故事化、情节化的讲述方式,用基于客观事实的想象力,把史书上干瘪的文字丰满起来。
仿佛把观众带到了遥远的历史前。
让人直观感受,班超与这三十六人,是如何凭借计谋震慑人心、令西域惧怕。
《敦煌:生而传奇》,其实用上的是近年来在国外主流影视作品中盛行的节目样态——
剧情式纪录片。
用类似于单元剧短片的形式,立体生动地从多个角度描绘敦煌。
所以才能在普通纯历史向纪录片的基础上,融入充满细节的故事。
鄯善国王的不屑与震颤,班超的沉稳与肃穆,烛火摇曳的宴席,月色下凭空杀出的骑兵……
这场宴席上,班超的副将甘英,还是谨慎严肃的模样,此时他初入敦煌。
此后,介绍到班超震慑西域 后,青藏高原以西的贵霜大国,以和亲来挑衅东汉时。
甘英的脸上已经多了一道疤,不那么严肃,多了点蛮横与痞气。
甘英的个人变故,旁白只字未提。
镜头留给了专家们,讲述当时贵霜、东汉如何在西域进行权势纠缠。
再用甘英身上的微妙变化,去印证专家们的叙述,于此留白:
让观众自己去想象,多方势力的缠斗中,甘英遭遇了几次生死险境,又如何在权谋的运用中,性格转变。
这就是剧情式纪录片,才能达到的魅力。
正如前文提及的,《敦煌:生而传奇》真是个“细节怪”。
在品完正片的巨量信息后,我重新回到开头,再看了一遍此前匆匆略过的片头。
果然,信息量**。
摔碎的琉璃盏,中原与匈奴的兵刃相见,被斩首的边疆臣子。
西域而来的刺客,帷幄的边臣,端坐在龙椅上的武瞾。
显然,《敦煌:生而传奇》并不想老套地展现视觉上的“敦煌元素”,譬如飞天、佛像、**。
它想揭开敦煌之美的外衣,剖出藏在这些瑰宝之后的立体敦煌——
权利王朝的更迭、中原与西域的交流、宗教与政治的纷争……
把年轻人对中国西部浪漫往事的憧憬,基于历史、赋予想象,具化成了鲜活的画面。
剧情式纪录片的形态,对敦煌文化的介绍普及而言,再贴切不过。
其实,纪录片向来是科普界的重要方式。
只是早年间,“空镜+讲解”式的硬核纪录片,曾给不少观众留下纪录片枯燥无味的刻板印象。
这一刻板印象早该被打破,近年来,国内外纪录片已然发展出了各式形态与下沉内容。
纪录片的制作,向来是业内人尽皆知的“重头戏”。
因为它必须形式与内容兼备,才能达到向大众科普、传递文化交流的目的。
历史的书写,不仅需要考据与严谨,同样也需要想象力的参与。
不让内容因枯燥被拒之门外,不让形式过分娱乐而失之细节
腾讯视频近几年上线的多部佳作,带动着更多人了解纪录片的魅力,也推动着文化科普的路程走得更远。
譬如19年12月,腾讯视频纪录片频道上线的历史纪录片《风云战国之列国》,请来一众“老戏骨”还原列国纷争。
被评为了8分佳作,评价里不乏对纪录片可看度、质感的大幅肯定。
我们乐于看见,像腾讯视频纪录片频道这样的业内带头人,聚合多方精华,做出的这次新尝试。
《敦煌:生而传奇》不仅让观众看到了敦煌之美,更看到了美从何来,看到了“敦煌”二字背后,千年的文化与传承。
敦煌不止有莫高窟,它曾是丝路上举足轻重的国际商业中转站,是曹魏王朝更迭后、充斥**与暴力的城市;
是沮渠蒙逊统治期间、升起的东方佛教中心,也是武则天手里、化为治国利器的信仰。
是封存藏经洞后、逐渐衰落遗忘的沙漠小城,也是近代史上举世惊叹的瑰宝。
这样的敦煌,希望能被更多人知道;这样的纪录片,希望能再多一点。
让敦煌不再只是片面的视觉符号,更看到其生生不息的文化底蕴、人类文明互鉴的璀璨。
↓ Vista看天下新媒体招聘 ↓
感谢你读到这里,我们为明天准备了更加精彩的内容,不想错过的你,就把Vista看天下设为星标吧。
“Vista看天下”,进入公众号主页。
第二步:点击右上角“···”。
第三步:点击“设为星标”。
· 一 周 热 点 回 顾 ·
敦煌值得被介绍千遍万遍↓↓↓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