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星空旅游网!
2021
03/29
8:00
你的位置:首页 > 旅游攻略

何谓天下第一会馆?

原标题:何谓天下第一会馆?

文章转载自:地球旅客

ID:NEAs-B612

咸丰初年的一天,山西祁县商人乔致庸偶然从一个叫花子手中得到一张陈旧的《大清皇舆一览图》。

这张无人问津的地图上画着一些弯弯扭扭的线条和密匝匝的圈圈点点,乔致庸蹲在图前仔细辨认,一条条车水马龙穿越百年的亨通财路在他眼前次第呈现。

原来,这些线条正是晋商前辈们走南闯北行商天下的路线图,乔致庸的目光游走在纵贯中国的贩茶之路上,一个雄心勃勃的计划在他胸中徐徐展开:

自福建武夷山而始,进长江,入汉水,过南阳盆地,渡黄河,穿太行,直抵大漠——他要去打通那条因战乱而中断甚久的茶路,重现晋商昔日风采……

虽说这是电视剧《乔家大院》中的桥段,但历史上乔致庸是真实存在的,那张百年商路图也并非虚构,而助力乔家腾飞的茶叶之路被现代人唤作 “万里茶道”

万里茶道主线示意图,制作@孤城

01

万里茶道在湖北襄阳由汉水折入唐河,一路逆流而行,至南阳社旗县赊店镇舍船登岸,走陆路北上汴洛。

赊店,这个传说因刘秀“赊旗起义”而得名的中原小镇,在晋商贩茶商队到来之后,迅速崛起为 南船北马的水陆转运枢纽。

赊店明清古街,摄影©孤城

鼎盛时期的赊店有七十二条商业街,二十多家骡马店,四十多家过载行,五百多家商号,十八里城墙九座城门,另有两座码头分设于城东和城南,城内的流动人口达十三万之众。

三面带水,舟楫如云,货物堆山,人头攒动,于是有了“拉不玩的赊旗店”、“天下店属赊店”的民谚。

赊店古镇揖爽门,摄影©孤城

如此繁华商埠也吸引了全国各地的客商往来贸易,为了能在市场上站稳脚跟,他们纷纷开始在赊店街头建造用于联络乡谊、沟通行情的商会场馆。

湖北会馆、湖南会馆、广东会馆、江西会馆、直隶会馆、福建会馆……一座座由同省商人合力建成的会馆一时间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赊店福建会馆,摄影©孤城

在所有的会馆中,规模最盛者为山西和陕西两省商人所合建的 山陕会馆

山陕两地同处黄土高原,中间仅隔着一条黄河,地域相邻,民风相近,且山陕自古就是 “秦晋姻好之国”,两地商人在异乡抱团经商、共建会馆便成了心照不宣的传统。

加之晋商和秦商均是明朝“开中制”之后在盐业生意中崛起的实力商帮,且晋商又是万里茶道的开拓者与最大受益者,所以山陕会馆必然非同凡响。

赊店山陕会馆全景,摄影©孤城

从乾隆二十一年开工,到光绪十八年竣工,赊店山陕会馆的营建横跨137年,这期间清朝的皇帝都换了六任,而会馆的建造者们却秉持着精益求精的匠心,始终如一地埋头打磨,潜心雕琢。

山陕会馆一角,摄影©孤城

02

山陕会馆占地面积将近13000平方米,分前、中、后三进院落,中轴线上的主体建筑由南至北依次是照壁、悬鉴楼、石牌坊、大拜殿和春秋楼。

从东辕门进入会馆,硕大的琉璃照壁以富丽堂皇的气势迎面扑来。476块色彩艳丽的琉璃构件勾勒出极富立体感的鲜花翠竹、山川草木与数不清的人物和瑞兽,热闹非凡却不显凌乱。

琉璃照壁,摄影©孤城

照壁居中的三龙戏珠图最为抢眼,走近细看,一条鲤鱼正越过龙门,鱼尾在浪花中腾跃,大半截身子已幻化为龙扶摇直上。

三条巨龙挥舞利爪,竞相追逐着一个椭圆状的物什,定睛分辨,才发现那是一只金色的蜘蛛!蜘蛛的八只脚虽已折断,但仍能很清楚地认出蜘蛛的形态。

蜘蛛素来都有专注、灵巧的品质,古人将蜘蛛称作喜虫,民间亦有“蜘蛛吊,财神到”的俗语,且蜘蛛吐丝结网恰如山陕商人奔走八方、连结天下,另外,蜘蛛谐音“知足”,还有知足常乐之意。

我们注视着那只小小的蜘蛛,啧啧称赞。

用“蛛”置换“珠”,不知是出自谁的心思。可以想象,很多年前,当一位工匠将蜘蛛状的琉璃方砖嵌合在三条龙之间时,身后的掌柜捋着胡子微微一笑,拍手道:“妙!妙!”

三龙戏珠图,摄影©孤城

悬鉴楼前,两根乌黑的铁旗杆格外醒目。

据《山陕会馆铁旗杆记》:会馆落成之日,“除公用外,独赢三千余金。庙之壮丽不可有加,又不可折空金入私。因铸铁旗杆二株重五万余斤,树于大门之左右。”

铁旗杆与悬鉴楼,摄影©孤城

房子盖好了,募集的经费还没花完,工程已极致壮丽无从再加修饰,又不能中饱私囊瓜分了事,怎么办呢?于是就拿来铸成了两根铁旗杆,并刻石为记,开诚布公。

每根旗杆都有两万五千多斤重,近18米高,双柱擎天,直插云霄,故名之霄汉铁旗杆

旗杆上铸有三个方斗,寓意商人对日进斗金的期盼,另外还高挂着一副铁质对联,上写 “大义参天”

重利更重义,铁旗杆虽不着旗帜,却分明昭示着秦晋商人的商业精神和道德准则。

霄汉铁旗杆,摄影©孤城

古时候,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远不及今天丰富,在少有的几项娱乐活动中,听戏是最受欢迎的选择。一出名角荟萃的大戏,在别具一格的戏台上上演,那就再好不过。

悬鉴楼的背面就是这样一座大戏台。

悬鉴楼与钟鼓楼,摄影©孤城

层层叠叠的飞檐宛如水袖挥洒,飘逸不羁;钟楼与鼓楼伫立两侧,晨钟暮鼓的深意不言而喻;戏台上遍布精美的木雕石刻,每一寸都演绎着故事,述说着人间。

悬鉴楼的飞檐,摄影©孤城

婀娜的青衣还没有随着锣鼓声碎步登场,台上的小生还没有亮一亮嗓子,这座戏台就已经把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用最热烈的情感表达了出来。

但当我们仰头辨认戏台上方的匾额, “悬鉴楼”三个笔力雄健的大字忽然又给人一种肃穆凛然的触动。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戏中人唱的是春秋纷纭、喜怒哀乐,戏外人看的是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悬鉴楼戏台,摄影©孤城

戏台是每一座山陕会馆的标配,且均正对供奉关羽的大殿。

每逢春节、端午、中秋等重要节日和与关公有关的纪念日,会馆都要请戏班唱戏。另外,若哪家商号做了亏心买卖,遭到顾客投诉,也要罚戏三天,向关老爷请罪。

名义上这戏都是唱给关公听的,实际上却是百姓得了实惠。凡有大戏上演,赊店的男女老少便会带着小板凳,从大街小巷涌入会馆,将空旷的中央庭院挤得严严实实。

而商会的掌柜们也乐见其成,毕竟,有如此旺盛的人气,还愁生意不好做吗?

悬鉴楼的脊饰,摄影©孤城

大拜殿是祭祀关羽的场所,也是整座会馆的核心建筑,殿外设有香炉,殿内安放着头戴衮冕的关羽坐像。所以,山陕会馆在赊店当地人的口中也叫山陕庙或关公祠。

大拜殿与左右配殿,摄影©孤城

其实,整座会馆都在围绕关羽做文章,从照壁上的“义冠古今”到铁旗杆上的“大义参天”,从石牌坊上的“孟氏难言这浩然”,再到大拜殿上的“三国一人”……无处不透露着对关羽的极致推崇。

大拜殿与石牌坊,摄影©孤城

把会馆建成关庙,亦或说把关庙建成会馆,正是山陕商人的精明之所在。

关羽本就是山西和陕西民众普遍信奉的武财神,且关羽忠义守信、义薄云天的美名深入人心,崇拜关羽,既是对商帮的约束和激励,又对外彰显了己方所秉持的商业精神。

同时,因为关羽是清朝皇帝亲封的关圣大帝,所以 “馆庙合一”的山陕会馆可以尽情铺排黄色琉璃瓦和龙纹装饰,而不必担心有僭越的风险。

将会馆修得像皇宫一样奢华,能让人们对晋商和秦商的实力一目了然。有了这样的会馆做背书,生意场上自然更顺风顺水。

大拜殿内赞美关羽的牌匾,摄影©孤城

大拜殿的两侧是药王殿和马王殿,分别供奉着药王孙思邈和三只眼的马王爷。

商人长途贩运,餐风饮露,最怕的就是生病,所以要拜药王,祈求身体康健,百病不侵;买卖交易最恨缺斤短两,以次充好,有马王爷三眼灵曜,明察秋毫,奸商市侩便无处遁形。

马王殿的外面立着一块 《公议杂货行规碑》,碑文便是山陕商帮做生意的细则,诸如:“卖货不得论堆,必要逐宗过秤”、“不得在门口拦路会客,任客投主”、“卖货破烂水湿,必要依时价公除”、“结帐不得私让分文”……共计十八条。

除此之外,会馆内还有《过载行差务碑》、《同行商贾公议戥(děng)称碑》等行业规则碑,对交易的各个环节都做出了细致而实用的规定。

规矩划一,主客两便,公平公正,利人利己。如果说,关公的千秋大义是山陕商人开拓四海、吞吐天下的底气,那么这些不起眼的商业道德规范就是他们生意长青的不二法门。

石牌坊前的小狮子,摄影©孤城

03

大拜殿后的 春秋楼原是会馆中最巍峨的建筑,其内龛奉关羽夜读《春秋》像,故而得名。

在赊店人的口耳相传中,春秋楼高十丈十尺,分上下两层,每层各用48根立柱支撑,楼外有双重月台,环以白玉栏杆,三重檐琉璃歇山顶,金碧辉煌,凌云概日,人言:“赊店有座春秋楼,半截还在天里头”。

春秋楼及其附属建筑也是整座山陕会馆中最费钱的工程,花了707844两白银。只可惜这座恢弘无比的楼宇在咸丰七年(1857年)八月被攻入赊店的捻军纵火焚毁了。

据说,大火一直烧了七天七夜,连远在四十公里外的南阳府都能看到火光……

据《重建山陕会馆碑记》,咸丰七年的那场大火 “焚及会馆大殿、廊坊、春秋楼,荤荤大者俱化灰烬”

同治八年(1869年),山陕商人为重振会馆发起了第二次营建活动。这次重建,除春秋楼未能复原外,其余建筑都尽力使其重现往日雄姿。

两次大规模集中建设,所耗费的银两已达百万之巨,这些钱都花在哪儿了呢?

悬鉴楼前的石狮,摄影©孤城

春秋楼虽已无从得见,但幸存的《 创建春秋楼碑记》却为我们呈现了这样一个 营建过程:

今首事诸君,幸逢崇圣右文之盛世,毅然以为己任;各输其诚,各展所长,或视优而审其向背,或奖善而劝其募化,或效奔走取材于楚,泛江河而来宛郡,或周知四方,遍访匠师,集工倕之技于庙建,凡数阅寒暑,而百物备,五材具。然后辇山而石,劚( zhú)地而陶,巍然落成。

区区万余平米的地面空间,框定了会馆规模的上限,匠人们只能在建筑细节——木雕和石雕上寻求突破。

石雕作品《渔樵耕读》,摄影©孤城

来自五湖四海的能工巧匠,将中国南方和北方的雕刻技法全数带到了山陕会馆,充裕的资金和漫长的工期,让他们得以用最佳状态施展毕生所学。

大拜殿柱础石,摄影©孤城

会馆建筑从柱础、雀替、额枋到隔扇、槛窗、横陂再到斗拱的垂花、昂嘴和耍头无不施以精致的雕刻。

大拜殿柱础雕刻局部,摄影©孤城

雕刻素材囊括了历史典故,戏曲演义、神话传说和寻常生活及商业活动中林林总总的事物。

看似任意攫取,随意搭配,实则反映了建设者的心理期待和价值取向。

譬如大拜殿东侧八字墙的一通石雕,原是 “十八学士登瀛洲”,刻的是唐太宗时期入选文学馆的十八位名士,但其中一个叫许敬宗的人因为被史书归为佞臣,而遭到工匠们的封杀,最终未能在石雕上出镜。

石雕作品《十八学士登瀛洲》,摄影©孤城

会馆中最厉害的雕刻作品当属石牌坊,一眼看去,偌大的牌坊无一寸不雕之石,圆雕、透雕、浮雕、平雕、线雕,密密麻麻缠绕全身,直教人眼花缭乱。

石牌坊正面,摄影©孤城

很多古建筑和文物领域的专家学者,来到赊店山陕会馆,从不吝啬赞美之词:“艺术辉煌,绝无仅有”、“辉煌壮丽,天下第一”……能让大咖们流连忘返,交口称颂,估计石牌坊至少要占一半的功劳。

石牌坊背面局部,摄影©孤城

中间为赵匡胤输华山,下方为鲤鱼跃龙门

04

山陕会馆第二次落成之际,秦晋商人通过在宫里做御前侍卫的赊店人孙士英奏请慈禧太后为会馆题写了“龙虎”二字,彼时彼刻,可谓荣耀之至。

然而,当人们排着仪仗,敲锣打鼓将慈禧的懿笔迎进大拜殿时,这个衰朽的王朝已然走进了命运的终章。

而山陕会馆在这无可抵抗的大趋势里,也将注定迅速暗淡。

慈禧亲笔“龙虎”,摄影©孤城

社会动荡、河道淤塞加之海运的兴起,使山陕会馆的商业活动日渐凋敝,而铁路的开通,则彻底终结了赊店作为水陆转运码头的交通优势。

一个热闹了一个多世纪的商贸重镇,彷佛在一夜之间湮没无声。

山陕会馆与瓷器街,摄影©孤城

万里茶道上的商业传奇和春秋楼一样变成了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赊店再也没有等来南下买茶的晋商。

而默默立在街头的山陕会馆,就像时代注脚,把中国传统商帮的黄金岁月与古代建筑艺术的最后一个高峰,小心珍藏。

更多精彩内容,戳下面

朝代:秦朝 | 唐朝 | 宋朝 | 明朝 | 清朝

闲谈:苏轼 | 吕雉 | 韩信 | 猪毛 |慕容复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来自于网络收集,著作权属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admin#shaoqun.com(#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