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重庆出租车不是车,请尊称它一声“地面飞行器”
   
 “如果再来一次,我一定不会说出那句话。” 
 这是老董一手扶着街灯杆、一手揉着太阳穴,在重庆街头完成的牛年第一次忏悔。 
 年后到重庆见对象家长的老董,在机场落地后,带着我坐上了声名远扬的黄色出租车。 
 “别的城市是开得太快,拓儿车是飞得太低”,这句专属于重庆出租车的传说我们当然知道。
 
 上车后开了会,提前吃过晕车药的老董或许是没事干,突然悠悠地冒出了一句: 
 “都说重庆出租车开得很快,其实还好诶。” 
 司机微微偏过头来,虽然夜里灯光昏暗、看不清表情,却触发了我作为哺乳动物的野性直觉,危机来临之前的直觉。 
 我默默地伸手抓紧了车窗上方的扶手。
 
 “想搞快(kuái)点(dié)儿嗦?”
 老董这时候明显怂了,但她还是“嗯”了一声。 
 后来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晕车药无法拯救本来就晕车、还遇上重庆出租车的老董。 
 啊不对,当你在重庆出租车上晕车,已经不该称之为晕车了。
 请尊称它们一声地面飞行器,要晕也是“晕机”。
 
 中国只有两种出租车,普通出租车,和重庆出租车。
 有人曾惊叹,他发现重庆出租车过弯时的轨迹,与自己在F1赛车模拟器上的实验十分相似。
 怎么,没听说过重庆特产“黄色法拉利”的称号?
 
 via @弯得直
 外地游客来重庆,坐上这么一辆黄色“拓儿车”(重庆话里的出租车)几乎是命中注定的体验。 
 要知道,重庆是出名的8D立体城市。
 在著名景点洪崖洞,你可以从标着一楼的楼层坐电梯,向下9层,出来后却看见了明晃晃的室外大马路。
 山腰上点开手机地图,机械人声报出“目的地距你50米,导航结束”。
 可问题是,目的地要么在头顶。
 
 要么在脚下,而导航还在傻傻地等着你信仰之跃。
 
 无论哪家导航的人工智能,到了重庆都得学习学习rap技能。 
 不把口条与语速练起来,很可能会跟不上指挥汽车拐弯的频次与速度
 “哟前方左拐随后右拐,二十米后耶, 继续右拐左拐左拐再右拐,注意行人,注意学校,三十米后右拐哟哟哟” 
 这时候如果赶时间,还不如拦下一辆重庆出租车,看司机师傅一脚油门山路十八弯,秀一秀操作。
 
 @邓先森
 毕竟只要他们愿意,整个重庆都是秋名山。
 
 据说重庆出租车最听话规矩的时候,是在机场的上客区。
 或许这一幕过于珍贵,机场的过路天桥上还标注了最佳拍摄点。
 重庆市内,黄色法拉利们只有在这才会暂时告别发动机的轰鸣。
 
 等出了机场,直接告诉你什么叫“它家的公路”。 
 梦想着体验一次超跑的朋友,请一定不要错过重庆出租车,这是最优质的平替(晕车的朋友别忘了自带晕车药)。 
 而开启超跑体验的咒语,只需要一句——“师傅,火车高铁or飞机要搞不赢了。” 
 师傅会来一个自信而潇洒的转头:“要得没问题,坐稳了哈” 
 
 小陈,家乡周口——被誉为中国最“平坦”城市的河南孩子。 
 重庆旅游三天,发现当地人指路没法说“东南西北”只能说“上下左右”这事,已经给了他莫大的震撼。 
 离开重庆赶飞机的路上,他第一次体会到了传说中跑车专属的“推背感”,腰部在惯性的带动下紧贴着座椅。
 
 随后忍不住地,做起了这个重庆出租车乘客的必备姿势↓↓↓ 
 
 紧抓扶手是对重庆出租车的基本尊重,这句话一点没说错。 
 互联网上,无数外地乘客冥冥之中血脉相连、产生了精神共鸣。
 
 一张张模糊不清、略显仓皇的照片,记录下他们在重庆,这座受犯罪片导演独宠、被称为AKA中国哥谭的城市,所经历的一切。
 多年后,大家或许会坐在摇椅里,在傍晚的夕阳中为晚辈讲起这段奇遇: 
 “那一天,我们都 变成了小丑。” 
 
 “明明后面没有蝙蝠侠在追,谁也想不通为什么师傅要开这么快。” 
 
 与此相对应的是,不少重庆朋友到外地旅游时坐出租,也会晕车,有人猜测这是因为开的太慢水土不服。
 倘若结合大家堵车时开开停停容易晕车的特点,一条奇(xia)妙(bai)的鄙视链由此产生:
 原来普通行车速度之于重庆出租车,就相当于堵车车速之于普通速度了。
 
 重庆与成都的不解孽缘 
 请不要忘记,重庆出租车又快又野的传奇,始终有一个大前提——重庆地势崎岖。
 这样的路还能快起来,你说有多难? 
 
 重庆与出租车,是互相成就的。
 出租车司机师傅们的技术,得益于重庆地势的锻炼,无数个弯道坡道训练了他们钢铁般的车技与云淡风轻的灵魂。 
 每个在科目二因半坡起步挂科的朋友,都会忍不住向师傅们致敬。 
 
 某种意义上说,重庆出租车师傅的群体形象,与驾校教练有些接近。 
 都很擅长与人对线,指师傅隔着两条车道怒骂别车的车主,与教练怒骂犯错的学员。
 都很擅长瞬时加速,指两类人开车起步时都伴随着发动机的轰鸣。 
 以及,都执着于手动挡。
 
 真,手动挡
 两年前,我的驾校教练对自动挡汽车嗤之以鼻,并认为“这是给残疾朋友设计的”。
 这时我爸恰巧开着自动挡车来接我,他迅速地补上了一句,“没在说你爸”。 
 两年后,我遇上的重庆出租车师傅传达了几乎一样的观点。 
 一套华丽、噌噌咵咵的换挡动作,再配上一脚看起来能起飞的油门,是师傅们的标配。
 
 via @邓先森
 司机师傅推动变速杆时,伴随着引擎的震动,你会觉得这启动的不是汽车,而是飞船。
 
 等那一脚油门踩到位,搭配上重庆的百变地形,“接下来发生什么都不奇怪”的念头会迅速涌入脑海。 
 我们能做的,只有脚趾紧张地抠地。
 
 网友@城北的徐公没我美在观看一段专业赛车视频时,晃过的黄色身影让他以为是重庆“拓儿车”飞过去了。
 
 @黑色素
 重庆出租车司机的另一项特技,时常被车速盖过了风头。
 那就是灵活。 
 
 在令导航崩溃的重庆,熟练地上下穿梭坡道、左右连续拐弯,已成家常便饭。 
 
 驶离还算宽广笔直的主干道后,重庆拓儿车的另一面徐徐展现。
 当司机师傅熟练地在大街小巷立体穿梭、用五分钟时间把你带离半小时的拥堵时。 
 所有人都会质疑起之前的推断—— 
 “怀疑司机是赛车手转业?看不起谁呢?这技术,至少得是战斗机飞行员吧?”
 
 网友@喵菜兔就曾真诚感慨,重庆街头的黄色法拉利们,灵活得就像这个悟空。
 
 不过,师傅的车技再好、再灵活,车上乘客也注定逃不过来自山城重庆的赠礼。 
 摇晃,是重庆人坐车的第一课,上下起伏、前后猛倒、左右摆动,六个方向、一次坐车就能体验。
 再配上出租车偶尔被捕捉到的腾空技能,重庆出租车就化身为了外地人的试炼场。
 
 有人建议全国编剧都去重庆坐一次出租车,体会体会什么叫“跌宕起伏”。
 有人呼吁全国的美妆博主都去重庆来一次团建PK,比赛坐在重庆出租车上画眼线。
 
 重庆出租车师傅们的风评,是两极分化的。
 既有乘客惊叹于师傅的速度,帮自己赶上了快到点的飞机或高铁,又或是因为速度快、最后的车费比自己想象的少。
 也有乘客抱怨于车技的惊险,又或是吐槽自己被司机绕路,在小街道里左弯右绕最后到了离起点很近的目的地,被绕晕的自己一时还发现不了。
 唯一达成共识的是,车技是真的厉害。
 
 不少人或许会质疑,重庆出租车的事故率会不会因此上升。 
 但实际上,从被报道、被投诉的事故数量与出租车保有量之比来看,这一概率并没有与其他城市显出明显区别,2019年重庆主城区投诉受理数量还同比下降20.8%。
 曾有一项研究用连续三年的时间对新加坡最大的出租车公司进行数据跟踪调查,在排除各项干扰因素的前提下,发现黄色出租车的事故率,比蓝色出租车平均少6.1起/千辆。 
 重庆“拓儿车”外壳的醒目黄色,说不定还是个巧合的好配色。
 
 无数重庆人在网上呼吁“社恐”的外地朋友们,大胆地向司机说出那句: 
 “师傅,慢点。”
 当然,如果你就是专程去感受这种“赛车平替”体验的。
 请尽管拿出霸道总裁般清冷而高傲的语气,对坐出租车时打来电话的朋友说: 
 “勿扰,在飞。”
 
 ↓ Vista看天下新媒体招聘 ↓
 感谢你读到这里,我们为明天准备了更加精彩的内容,不想错过的你,就把Vista看天下设为星标吧。
 “Vista看天下”,进入公众号主页。
 第二步:点击右上角“···”。
 第三步:点击“设为星标”。
 · 一 周 热 点 回 顾 ·
 中国出租车的King, 
 我提名重庆↓↓↓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